标准更高 环境更美 今年江阳区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将达50%

泸州日报 2020-12-03 10:51 大字

□ 刘欢 本报记者 张婷 摄影报道

“说干就干,走好当前第一步,走实今后每一步。”近日,江阳区委书记杨长缨在全区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表明决心和态度,并把推进会以视频会议方式开到村(社区)一级。

今年,江阳区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中明确,推动全区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切实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分类配套转运处理体系,强化管理、强硬措施,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定时保质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年度目标任务

一年巩固提升、两年健全规范、三年常态运行,江阳区制定三年规划,定时、保质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年度目标任务。

2020年,江阳区在主城区积极推广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模式,开展一体化收运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主城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在50%以上。

“将大山坪街道、华阳街道创建为示范街道,其他街道各创建不少于1个示范社区。”江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人介绍,全区还将在长江泸州段及其一级支流沿线江阳区辖区选择2个镇街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并在全区公共机构率先实行垃圾分类。

规划要求,2021年,江阳区主城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22年,群众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基本养成,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理体系规范运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成效,省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特色小城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宜居乡村达标村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

标准更明晰、管理更有效、农村齐步走

垃圾分类,江阳区将最新规定的“四分法”替代原有的“三分法”。蓝、绿、黑、红四色垃圾桶,分类“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江阳区根据全区实际,制定并向社会公布生活垃圾具体分类目录和投放指南,指导单位和个人准确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为避免“光说不练假把式”、防止“雷声大雨点小”,江阳区在规范垃圾分类投放的实际工作中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制度。

垃圾分类农村也要齐步走。江阳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把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作为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

“农村推行垃圾分类难度确实要大些,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江阳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将携手相关部门加快推进村庄保洁精细化,整合农村公益岗位、配足配齐农村保洁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村庄保洁市场化、细化明确保洁员职责和考核办法,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引导。

健全配套转运处理体系,实现智慧化监管

江阳区打破政府统揽公共事务治理的传统理念,积极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前端收集一站式、循环利用一条链、智慧监管一张网的垃圾分类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江阳区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全区生活垃圾分类一体化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建设,一方面形成常态化宣传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市民参与率和垃圾分类准确率;另一方面统一收集、精细分拣,将生活垃圾纳入再生利用渠道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同时,江阳区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的“两网”融合,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化平台,有效提高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水平。

江阳区还将新搭建生活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升级主城区环卫智能监管平台,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和处置智慧化监管。

未来,江阳区将逐步实现分类标准完备、责任体系完善、宣传教育到位、人人动手参与、设施配置科学、智慧管理先进的垃圾分类“江阳模式”,提升社会整体环保水平和环境质量。

两江评 论

·短评

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 李柠曦

今年,江阳区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中明确规定,推动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切实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分类配套转运处理体系,强化管理、强硬措施,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今后,主城区将基本建成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在50%以上。

科学研究表明,减少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和垃圾的科学处理(包括循环利用)是文明社会垃圾处理理念的三大环节。

笔者认为,这个环保理念从任何角度出发,都是本着一个共同出发点——保护好我们生活的家园。全社会应大力倡导做好垃圾分类,形成主动参与、良性循环的社会环境,让绿水青山常在。

新闻推荐

泸州永川召开首次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会议 建立协作机制 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

本报讯(李杰记者刘墨)12月1日,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获悉,泸州市-永川区首次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会议日前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两...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