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这条“长征路”走了30多年历时30余年 自费30余万元编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辞典》
朱发平编著的《红军长征在四川辞典》
朱发平出版的部分书籍
朱发平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1972年去世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不会知道,在8年后的重庆师范学院图书馆里,他所写的《西行漫记》会让一个叫做朱发平的政史系大学生对长征“着迷”。这种“着迷”不仅是当时的他会挤出有限的生活费去买一本《西行漫记》,而是他以几乎穷其一生的精力和金钱去研究“长征”。
2016年10月进京,无疑是朱发平人生的高光时刻。作为一名基层九三学社社员,他受邀参加了九三学社中央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座谈会。在会上,他讲述了自己历时30余年,自费30余万元编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辞典》书稿的心路历程。
“斯诺当时在序言里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我当时就想去做一个这样的人,但30多年断断续续地坚持下来,我发现这条路太难了。”今年58岁的朱发平说,这辈子他为了完成自己的“长征”路可以说是倾其所有,如今自己已是肝硬化中晚期,家中尚有年幼的儿子和没有工作的妻子。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彭方均 摄影报道
为何会去关注“长征”?
从小听红军故事长大,大学毕业后想写一部关于长征的书
执著,在字典里有三个释义:一指固执或拘泥;二指坚持不懈;三指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如今回头看自己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辞典》手稿,朱发平可以用执著来形容自己,从最初的坚持不懈,到后来坚持不放。
朱发平的家乡在泸州市纳溪区来凤街村,这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所建川南游击纵队的活动地。儿时的朱发平常常听生产队队长讲当年红军的故事,红军是什么?什么是长征?他们为什么要长征?这些疑问伴随着朱发平长大,让年幼的他对长征充满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1979年,朱发平考上重庆师范学院政史系。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书中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吸引了朱发平。
“图书馆的那本书快被我翻烂了,我就想自己买一本,可那时家里穷,我吃了好长时间辣椒面加盐拌饭,才省下了生活费买了一本《西行漫记》。”朱发平回忆,在看了不知道多少遍《西行漫记》后,里面关于长征的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了,他开始有目的地看各种书,寻找有关长征的每一点蛛丝马迹。
1982年大学毕业后,朱发平萌发了写一部章节体的长征史。但在四处看书的过程中,朱发平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后,关于长征的内容有不少,但没有一本关于长征的辞典,这对研究长征查阅史料极为不便。
几年的功夫下来,朱发平放弃了写一部章节体长征史的想法,坚定了要写一部关于长征的辞典,而这个转变彻底改变了朱发平此后的人生。
坚持这条“长征”路有多难?
母子发生矛盾、家庭破裂,如今身患绝症
朱发平出生在普通的农户家庭,父母没有文化,作为家中第一个考出去的大学生,他曾经是父母的骄傲。因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朱发平的身体一直比较干瘦,甚至在上大学时被推荐去参与电影中饥民逃难场景的拍摄。
大学毕业后,朱发平被分配到纳溪江宁中学担任政治和历史教师,这对朱发平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由于朱发平仍在研究长征,每月的工资除了给父母弟妹外,还要用于买书、邮寄、制作摘要卡片及查阅资料的路费等。
“周末或者放假,我就要坐车去成都或重庆,到书店、图书馆去查资料。车费住宿要花钱,查资料抄资料也要花钱。”朱发平说,随着自己的小家庭组建后,花钱的地方就更多了。
朱发平回忆,1987年5月大儿子出生后,他和母亲因为钱发生了一次很大的冲突。“当时母亲又来讨要生活费,而我爱人还在坐月子,我真的没有钱给她。她拉着我找到校长‘裁决’,引来全校师生围观,我真的是流着泪,转身过来又给学生上课。”
如果只是写一部书,几年的付出之后,一旦书出版,也能给家里的经济带来改善。可朱发平放弃了写一部书的想法,而是要写一部关于长征的辞典,这就让付出一时半会儿看不到结果,更无法谈经济上的收获。
1988年,朱发平调至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完成教育科研的同时,他全面开展辞书研究。可日复一日的埋首熬夜,不仅没时间陪妻子孩子,更是把大量的金钱投入到研究中,这一切引发了妻子的不满……他的家庭在2002年走向破裂。
因为长期的超负荷工作,朱发平颈椎增生、腰椎外凸、四肢肌肉萎缩,2016年进京参加研讨会回到泸州后,被确诊为肝硬化中期。今年来,朱发平已经4次入院治疗,肝硬化已发展为中晚期,不久前他又摔断了左胳膊。
为何非要一个人去坚持?
也想寻求合作,但因为短时间出不了效益无人响应
“中途很多次想放弃,甚至很多次中断,最长的时候中断了几年。”朱发平说,编辞典不像写纪实、论文或调查报告,不是三五月就能出成果见成效的。词条需要一条条考辨去伪,体系需要不断地修改完善。
慢慢的,有人说朱发平“脑壳进水了”,朱发平也经常问自己,这样坚持还有意义吗?在痛苦矛盾的动摇中,朱发平也写过其他书,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今天》《中国国情小百科》《新型百科辞典》等,这些工具书涉及诸多学科的知识。这些书在朱发平看来,就是为了练笔,同时也能增加一些收入。
但朱发平终究放不下对红军长征辞典的情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起那句‘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我再苦再累,都没有当年红军长征辛苦。”朱发平说,就是这样一次次的再次投入到编写长征辞典的繁重研究中。
在感觉自己一人有可能无法坚持下去的时候,朱发平也曾有意邀一些朋友加入。受邀的朋友希望能在短期之内见到效益,但朱发平无法许诺,他的初衷是希望能将辞典全部编纂完成后再付诸出版,但到底什么时候能编完,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自然也没有人愿意加入进来。
就是在这样没有经费来源、完全凭借一己之力的情况下,朱发平终于在2012年完成了1万余条、600余万字的初稿,后又经过五次大改、删减,无数次小改,在2015年完成了首稿,书稿分为长征人物卷、长征事件、社会、行政区划、文化五大类,190余小类,词条1万余条。
病中的朱发平在11月12日通过水滴筹为自己下一步的医疗费用募捐,如今他每天做得最多的就是到水滴筹平台看看捐款人的留言。他说,看着这些留言,让他觉得还有人记得他,还有人认可这些年他的努力。
新闻推荐
从“一根丝”到“一匹布” 恒力(泸州)产业园纺织一期项目实现分批投产
□本报记者张婷11月27日,恒力(泸州)产业园纺织一期项目生产车间内,倍捻机、织布机正在作业。经过整经机处理的经线进入织布机...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