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耐用 纳溪竹编走四方
刘仲其在加工竹编。
□文良旭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小小竹篾条,经过起底、编织、锁口、翘底,被制作成一个个精致的竹编制品——蒸笼、箩筐、背篓、筲箕……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凤坪村在68岁老社长刘仲其的带领下,这些年让留守村里的老人靠着勤劳的双手编出了火红的日子,一举让凤坪村成为了名震一方的“竹编村”,每年逾2万件竹编产品畅销云、贵、川、渝,而从事竹编的村民家庭,一年下来少则收入几千元,多的超过2万元。
挣钱多 留守村民竹编忙
凤坪村是典型的丘陵山区,这里竹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沿着通向村头的公路一路走来,一幢幢精致的小洋楼掩映于竹林中。
“我们村里的楼房大多都是靠着自家山头的竹资源、靠加工竹编建起来的。”在凤坪村三组刘仲其的院坝里,他边忙着编制背篓,边讲述靠着种竹子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从事了40多年竹编的刘仲其手脚麻利、动作娴熟,一根根普通的竹条在他的手中穿插、组合、锁口、翘四角,80分钟不到,一个批发价都要40元、盛装30斤粮食的竹背篓就轻松出炉了。“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我15岁就学会了,虽不简单但也不是太难。”刘仲其说,从年轻时起,他就靠编制竹制品补贴家用,这份手艺不仅解决了温饱,也供养起整个家庭。
“现在,市场上一个小背篓批发价可以卖到40元,一对箩筐可以卖到120元。”刘仲其说,他虽然已经68岁了,但每天能编制1对箩筐或3个背篓,可收入120元。掌握了技巧,竹编制作不费力,不受累,只需守着家便能轻松把钱赚。
近些年来,尽管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但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却不愿放弃这门赚钱的技艺,在忙完农活或家务后,就投入到竹编制作中。去年,在外打工10多年的村民吴延刚、徐庭辉辞去工厂的工作,回到家中专心从事竹编。现在,他们因年轻手脚麻利,每天也能编4个背篓或1.5对箩筐,每月能挣5000元。“竹子是自己山上长的,又不用管理,不算自己的劳力,卖的全是赚的,还照顾了家庭。”刘仲其乐呵呵地说。
由于凤坪村的竹编制品精美耐用,这些年来,这些竹编制品除了满足周边村民的需求外,还畅销云、贵、川、渝等地的农村市场,实现竹编收入达120多万元。
选材严 竹编需要细功夫
在当今农用产品市场越来越讲究耐用的情况下,凤坪村的竹制品能畅销云、贵、川、渝,让该村成为名震一方的“竹编村”,是缘于该村竹编产品耐干燥、不变形、不虫蛀耐水可清洗等优点。而要达到这些优点,就在于竹编制品的严格选材。
今年80岁的刘长友,从20岁开始从事竹编业,至今已有60个年头。这些年来,他靠竹编不仅没有让儿女给一分零花钱,而且每年他还有几千元的结余。“一个好的竹编产品最讲究的就是选材,凤坪村目前只有西风竹、蓼竹、茨竹这三个品种的竹子可以用作竹编材料。好竹子才能编出经久耐用的好竹编。”刘长友说,竹编产品使用的竹材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经过破竹、去节、分层、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才制作出精细的竹丝。
刘长友还告诉笔者,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的要求。竹编过程中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让根根竹丝依模成形。编织的工艺也分多种,常见的编织是用竹丝、篾片以挑和压的方法构成经纬交织才最终形成竹篓、竹箩筐、竹席等精美的竹制品。“要编出优质的竹产品,还得竹编人上山选竹。除了品种、笔直的体形外,竹子本身的年龄也是关键,一岁竹最适宜。竹龄超一年或不到一年,划出的竹丝要么易断要么太嫩,致竹编变形且易被虫蛀。”刘长友说。
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创新,凤坪村竹编技艺由粗加工逐渐变为精加工,除了实用,更讲美观。这几年,凤坪村的竹背篓通过加入塑料纺织条、编织图案等,让竹背篓看起来更加小巧玲珑,更加经久耐用,更受消费者喜爱,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滚滚财源。
新闻推荐
本报讯(喻剑记者刘墨)日前,市卫生健康委与四川移动泸州分公司联合举行了以“智领新医疗·慧享大健康”为主题的5G智慧医疗培...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