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种果 以果养菌 年收 10 万元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9-14 05:36 大字

村民正在为食用菌喷淋。

本报讯(金其云 丁春翔叶应林 文/图)“村里的林地资源丰富,又修通了水泥公路,很适合发展种养业。”9月10日,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双凤村村民明公里告诉笔者。在明公里的食用菌棚,一排排菌包整齐分布在菌架上,菌包上“冒出”一朵朵鲜嫩的菌菇。

2014年,在外打工多年的明公里返乡创业种植脆红李,同时利用废弃脆红李枝条粉碎加工后,栽培食用菌,发展循环经济,打开增收致富路。

看到每年冬管修剪下来的脆红李枝条堆放在果园里长时间不能腐烂,既浪费又不环保,明公里萌发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想法。于是,他把修剪下来的脆红李枝条粉碎,配料高温加工成菌包,规模发展食用菌种植。

食用菌采摘完毕,明公里又把出完菌菇的菌包制作成菌糠,用作脆红李的基肥,实现了以地种果、以果养菌、以菌肥地的循环利用,不仅增加了收入,也解决了果园杂物,变废为宝。同时,明公里还在脆红李基地放养鸡、鸭,充分利用林下的空闲地增加收入。

“今年发展了4000多袋台湾袖珍菇菌包,每天能采摘20多公斤菌菇,一年有近10万元的收入。”明公里说,去年他又流转土地发展了120多亩脆红李,申办了种养家庭农场。目前,明公里的脆红李已初挂果投产,他正在建设两个食用菌棚,面积有3亩多,计划发展两万袋食用菌包。

新闻推荐

中国电子(泸州)产业园项目落户泸州高新区

计划总投资约200亿元中国电子(泸州)产业园项目落户泸州高新区本报讯(张其记者魏冯)9月8日,泸州高新区与中国电子科技开发...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