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不是秋 秋在处暑后
处暑就是“出暑”,意味着暑天就要结束,秋意开始渐浓,为期天的“三伏天”,也就接近尾声了。
8月22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说得直白一点,处暑就是“出暑”,意味着暑天就要结束,秋意开始渐浓,为期40天的“三伏天”,也就接近尾声了。
◎川江都市报记者彭方均
迎来五谷丰登的喜悦
中国民间有一句著名的谚语——“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这是民众对处暑前后气象变化的总结。此时的泸州人已经明显地感觉到:白天虽然还有些热,但早晚凉快了,甚至大多数的晚上,不用开空调了。
但没有人会认为,夏天就这么轻松地“走”了。处暑后,潜伏的“秋老虎”随时可能反扑。根据气象学的标准,“秋老虎”指的是:处暑节气后,连续5天最高气温在35摄氏度以上的情况。
古代将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到了处暑节气,天气开始变得肃杀,鹰击长空捕猎,这两种情景在北方会感受得更明显。而对于南方而言,此时人们感受更多的,无疑是五谷丰登的喜悦。
众所周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事实上,处暑就已经奏响了秋收的前奏曲。在北方,广泛种植的谷、稻、高粱等农作物逐渐成熟,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到中稻割晒的大忙时节。处暑时节,昼暖夜凉的气候温差,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庄稼成熟较快。因此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立秋收早稻,处暑雨似金”等农谚。
而在每年处暑时节,江浙粤等多地的人们,都会举行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开船出海,为人们的餐桌送上种类繁多的海鲜。
不得不提的是处暑之际,有中国农历中著名的两个节日,一个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乞巧节”,一个是“中元节”,也就是“鬼节”。
七夕“乞巧”,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传统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七夕现在已经很热门了,不少商家、读书会什么的,都会以此为由,开展一些活动。
处暑之际还有“中元节”即“鬼节”,民间为此有祭祖、布施等重大活动,如“放河灯”的习俗。肖红《呼兰河传》中曾解释这种习俗:“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云彩疏散自如,不像夏天的浓云成块,民间因此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即“出游迎秋”。
避暑仍是泸州人的话题
刘斌的父母去毕节避暑去了,预计还有半个多月才回来。两位老人每年夏天一到就走,在外面大概要呆上两个月,等“秋老虎”走了才肯回来。
像刘斌父母这样的泸州人不少,云贵地区是他们避暑的首选之地,或买房或租房,总之远离炎热就是目的。这让人不禁要问,那些年泸州人都是怎么纳凉的呢?
68岁的丁天力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住在市府路附近,那是没有电扇、没有空调的岁月。临街的店铺都有遮阳的布,用竹竿撑起来,就像现在的遮阳棚,但只是遮阳,不防雨。不少遮阳布都是补了又补,可以看到很多补丁。
等太阳落山之后,各家各户必做的就是去江边挑水来浇地。用水瓢把水一瓢一瓢地泼到地上、墙上,目的就是迅速降温,除去热气;因为到了晚上,这里就是众人乘凉的地方。
竹凉板一头放在梯子上,一头用一根板凳搭上,就成了一张床。丁天力说,那时候还要早点,才能找到位置搭凉板,晚了就只有搬一根板凳坐了。而那些竹凉板,大多都是黄金肝色的,那是被汗水浸泡多年才会有的颜色。扇子是人手必备,竹子的、粽叶的比较多,偶尔有人有把纸扇,都会被大家争相欣赏。
42岁的丁琴是丁天力的女儿,在她的童年时代,暑假是没有电视机、没有培训班的,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等到晚上歇凉的时候,听大人讲故事。院子里有个姓杨的老师,每天晚上都会有一群小孩子围着他,《杨家将》《岳飞》《白蛇传》这些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每晚都很早就端着小板凳来候着,家人一遍一遍地喊回家睡觉,没有一个肯离去。
而在杨霞的记忆里,枇杷沟附近的防空洞,就是避暑的天堂。杨霞记得,那时候沱二桥刚修好没多久,她家就搬到了沱二桥桥头,从江城往沱二桥是没有公交车的,天热的时候,感觉路上的沥青都被晒化了,凉鞋底子上都是黑黑的。
但一走到防空洞附近,就能感觉到从防空洞里透出来的凉气,防空洞里坐着不少自带板凳来乘凉的人,有时还会有卖冰粉凉糕的。杨霞总会缠着父母给自己买点什么吃,然后坐着感受一下凉快。后来上了初中,每到暑假,杨霞就会端着凳子去防空洞做作业,常常一呆就是半天,虽然常常会有难闻的味道。
市民李绍华还记得,他买的第一个空调是在1995年,因为那年女儿要高考,他狠心用了几乎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日立“小凉霸”冷暖空调。如果只是制冷需要3500多元,而如果冷暖两用那就是3800多元。那时候,泸州卖空调的地方已经很多了,不少个体户都在卖,虽然价格比较高,但买的人也不少。
这台窗机被安在李绍华夫妻的房间里,李绍华给女儿重新做了一张小床,三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女儿做作业,一家人吃饭、看电视,都在这个房间。而窗户也被换了三次地方,直到2008年才被淘汰。
对于泸州人来说,夏天是一年中比较漫长的,但也是比较有趣的,因为纳凉的故事总在每个人的记忆里,随着“秋老虎”的离去,真正的秋天才会来到。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杨莉记者李家平)连日来,市住建局直属的市房管局、市质监站等部门联合派出多个检查组,会同相关执法部门人员,到沿江沿岸...
泸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