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个红手印 只为留住驻村干部

川江都市报 2020-08-13 00:43 大字

杨均与驻村干部商讨产业发展规划

杨均(左)和重庆籍老板廖龙福查看中药材生长情况

2019年仲夏,一封来自纳溪区龙车镇鼓楼村的联名信被递到了纳溪区委组织部部长潘浩的案头,信上密密麻麻的大红手印让他一惊。

老百姓有什么问题需要反映吗?潘浩急迫地往下读,“我们村能有新变化,大伙能过上好日子,离不开‘第一书记’杨均,这是我们村50多位村民的联名信,恳请杨书记留下继续驻村帮扶……”一瞬间,潘浩的双眼湿润了。

◎ 川江都市报记者 陈猛 摄影报道

跑资金 鼓楼大道通远方

2017年5月的一天,纳溪区农业农村局的杨均同往常一样上班。刚到单位,他就接到新任务:担任龙车镇鼓楼村驻村第一书记。接到命令,杨均并不意外,“我是党员又是退伍军人,一定会搞好驻村帮扶工作”。事实证明,将这位“老兵”派到最艰巨的扶贫攻坚“战场”,单位领导的确“慧眼识珠”。

鼓楼山层峦叠嶂,地形奇特,古有三观五寨,是一处旅游胜地。如果深入了解鼓楼村,就会发现这片离纳溪城区32公里、海拔约800米、风景如画的小山村,由于交通阻塞、缺水、耕地稀少,竟是纳溪区自然环境最恶劣、生活条件最艰苦的贫困村之一。迫于生活压力,全村绝大多数青壮年在外打工,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386199”留守部队。

过去,鼓楼山仅有五条盘旋小路,四处悬崖,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解放后,村里相继修建公路,却都是坡坡坎坎的泥石村道。“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赶场两头黑”的经历让村民们叫苦不迭。面对村民的强烈要求,杨均瞄准第一个目标——“要想富,先修路”。

绘制好修建公路的蓝图,杨均迈开双腿“跑路”,一次次向单位领导汇报,找区扶贫办、交通、发改、经信等部门,争取更多单位的支持。三年春秋奔忙,杨均替鼓楼村跑回1500多万元的扶贫项目资金。依靠这些资金,修通硬化了第三条6.9公里长、4.5米宽的环村公路,加宽完善了8公里长、6米宽的“社社通”公路,以及10公里的入户便道。此外,村里还安装了30盏路灯,建成了4个公厕,新修建了18口蓄水池。

初战告捷,杨均深有感触:“扶贫的项目资金往往僧多粥少,只有腿脚跑勤快点,申请报告写详细切实点,嘴皮子多磨点,才能争取到更多的扶贫资金。我既然来到鼓楼村,就不能混日子,要为老百姓多做事。”

强产业 中药种植扛大梁

交通改善后,群众要实现稳定脱贫,关键要靠产业来支撑,但鼓楼村实在是找不出什么支撑产业,该怎么办?

身为“农字号”人员,杨均从技术角度深入考察鼓楼山的地理、气候、土壤等农业环境,在一片旱山地里,他看到了出路——走中药材种植道路,把发展种植业作为主导扶贫产业。

2019年上半年,重庆籍老板廖龙福偶然来到鼓楼村,发现这里很适合种植优质中药材。廖龙福打算承包几百亩土地来种植黄精、白芨、金线莲、辣木籽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药材,这个想法与杨均不谋而合。

在流转土地时,少数村民宁愿让土地撂荒也不愿流转出来,这让廖龙福打起了退堂鼓。关键时刻,杨均隔三差五去找廖龙福,一边真诚挽留,一边反复给不愿流转土地的村民做思想工作。一片真情实意,让廖龙福感动不已,“杨书记为我的事前前后后跑了一个多月,好不容易解决了我用地的难题,不留下来不行啊”。其实,令廖龙福感动的远不止一件事,“最近,我想扩大种植规模,手里的资金很紧张,又是杨书记在为我贷款的事情奔波忙碌”。

除了种植中药材,两年时间里,经杨均和驻村工作队的努力,原来已几近撂荒的高山蔬菜基地也重焕生机,“鼓楼山”萝卜干声名鹊起。目前,鼓楼村已引进6个产业项目,引资总额达2500万元,15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其中,在鼓云生态家庭农场共有10余名工人,约一半是贫困户,有6个农户是股东。

“我过去在广东做模具工人,一个月收入有七八千元,现在一家三口在农场上班,每月收入加起来也有7000多元,不过我现在的身份是股东,今后还有分红。”村民陈强说。

用真情 坚守山村奔小康

鼓楼村常住村民约260人,小学生和初中生近50人。2017年10月,在杨均的谋划下,鼓楼村成立“留守儿童之家”,一到周末,这里就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而“留守儿童之家”的辅导老师就是杨均,教孩子们学文明礼仪,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同时,利用“农民夜校”组织村民看电影,通过观看爱国题材的电影,寓教于乐,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2018年春节前夕,杨均走访慰问返乡农民工,当从村民罗远德家中走出时,不小心踩到青苔,杨均摔倒在石阶上,后被医院鉴定为十级伤残,但他仍缠着绷带“不下火线”:慰问贫困户和返乡农民工;帮外出务工村民联系工作,赶赴市、区举办的各种招聘会;带村民去医院办理残疾等级鉴定,办理残疾人补助……

一有闲暇时间,杨均就会变身“网红”,利用抖音和微信朋友圈为鼓楼村的土特产“代言”。疫情期间,杨均帮忙销售的“鼓楼山”萝卜干数量达2500瓶,为10多户商家打开了销售渠道。2019年,四川省委授予杨均“优秀第一书记”。

春去秋来,一晃两年。根据纳溪区委组织部的安排,杨均将要告别鼓楼村回到纳溪城区。杨均心里盘算着也该回去“换班”了——驻村这两年,家里全靠妻子一人操持,独自照顾母亲和岳母两位年迈老人。

得知杨均即将离开的消息后,鼓楼村的乡亲们联名向纳溪区委组织部写信,希望杨均继续留在鼓楼村,并摁下50多枚鲜红的手印。纳溪区组织部将信转交给纳溪区农业农村局,单位考虑到村民们的诉求,再次征求杨均意见,却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既然鼓楼村需要,那我就留下来与大家一起再奋斗几年,领着村民们一起奔小康。”

新闻推荐

泸州市总工会 慰问供水一线员工

□陈燕本报记者蔺艳霜摄影报道“你们辛苦了,天气炎热,要保重身体!”近日,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带队到兴泸水务集团开展“送清凉...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