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系”女医生是如何炼成的?

川江都市报 2020-07-21 00:31 大字

◎ 李娟 /文林正宇/图

传闻“手术系”女医生是一种奇特的“生物”,她们能吃能站能扛,能“开膛破肚”“掏心掏肺”,也能“穿针引线”“缝合草莓”。泸州市中医院拿手术刀的女医生们是这样一步一步炼成的——

“不断练习、不断练习+坚持不断练习”

39岁的徐冬梅是泸州市中医院肝胆外科的一名“老”医生。说她“老”,是因为从医16年的她已经有 15年术龄。

作为肝胆外科唯一一名外科女医生,在科室男同事眼里,她是一个“男人婆”。“外科靠技术吃饭,没有人会因为你是女的,就降低对你的要求。”徐冬梅说。

外科医生在手术台前一站,往往就是好几个小时,遇到难度高的手术,连站10多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徐冬梅做过一台难度颇高的手术,从早上9点一直做到了晚上10点,中途只草草吃个盒饭应付了事。而遇到手术多的一天,她一连做了7台,这边刚下手术台,那边马上又要进去。长时间站立,让徐冬梅练就了一身能站能扛的本领,不过这也让她的双腿患上了静脉曲张,1米57的她体重从来没有超过100斤。

在徐冬梅看来,当一名外科医生没有任何捷径,只有不断练习、不断练习以及坚持不断练习。为了提高技艺,徐冬梅的“秘笈”可谓是“五花八门、花样百出”:买猪肝、猪大肠练习缝合,用一沓作业本纸练习下刀的深度,看直播学习理论知识,自己掏钱买器械实战演练……现在,手艺娴熟的她还保持着每次大手术前,晚上睡前一定要在脑海中模拟“操练”手术。手术结束后,还要复盘手术,看看有没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见面打招呼,先摸摸对方的桡动脉”

心血管科医生袁小蓉是泸州地区仅有几名获得国家卫健委心血管介入资质医师之一,她做过的冠心病手术有好几千台。

“川南地区首例冠脉内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术(FFR)”“泸州地区首例冠脉血管内超声检查术(IVUS)”“泸州地区首例冠状动脉内膜旋磨术”……袁小蓉实力担当,“战绩”不斐。

心血管介入术对手术医生的要求极高:用一根直径为0.014英寸甚至0.009英寸的钢丝在扭曲、交错的冠脉血管中穿行,钢丝的方向、走形、辨别血管腔内的组织结构等全凭医生的手感。在袁小蓉心中,好的医生脑中都有一幅“3D图”,心脏的构造,血管的分布全部要了然于心,必须要指到哪儿,“打”到哪儿。

多年的职业习惯,袁小蓉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独特的素养:与朋友见面打招呼时,先摸摸对方的脉搏,感受对方脉搏的位置、深浅、走形,以此判断出最佳的穿刺点位……

“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过程”

从事麻醉医师工作23年,亲自管理麻醉病人1万多例,从几个月大的婴儿到102岁的超高龄患者麻醉以及急危重患者的急诊手术抢救,泸州市中医院手麻科主任张运琼早就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熟练实施彩超引导下有创动脉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控制性降压、麻醉深度监测、电子软镜或光棒引导下气管插管用于困难气道处理以及彩超引导下的各类神经阻滞等可视化精准操作技术。多年的临床经验以至她只要路过手术间门口,光凭听术中患者心跳的强弱、节律变化就能判断出患者病情可能的变化并立即给予麻醉方案调整指导。

张运琼坚持每年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学习交流,坚持听网课、看直播、看书籍,以了解专业最新进展。在她的冰箱里放置着一块精心挑选的五花肉,这是一块用来练习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穿刺的五花肉。通过不断练习感受穿刺的层次以及手眼协调配合,不断提高穿刺精准度。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医院要发展,麻醉要先行。”张运琼表示,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舒适化医疗的愈加追求,麻醉的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麻醉之路任重道远,只有持之以恒、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学习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我与‘大牛’之间的距离,还差成千上万次练习”

相比而言,2019年才规培结业的泸州市中医院眼科医生黄红蓝还只是一只“菜鸟”。

“通过不断的累积,有一天能成为眼科界的‘小牛’,终成为‘大牛’。”朝着这个目标,只要一逮到机会,黄红蓝就会做大量的练习。缝草莓、缝葡萄、缝李子、缝医学海绵……一切接近人体眼部皮肤组织的东西皆是她练习缝合的对象。毕竟,“手术系”女医生可不是那么容易炼成的。

新闻推荐

华阳街道开展暑期捐书活动

为营造全民读书的良好氛围,7月10日,泸州市江阳区华阳街道龙驰社区开展了暑期“书香满社区”捐书活动。社区居民李...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