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边,有位爱放风筝的老人

四川工人日报 2020-05-28 11:37 大字

风筝爱好者郑应林

每天早上和傍晚,只要不是下雨或有事外出,家住泸州市江阳区南城街道上平远路社区的82岁老人郑应林,就会来到住家附近的滨江路单碗广场下的长江边上放起风筝。

郑应林看起来很普通,但在风筝圈内却颇有名声。他坚持放风筝已有14年,各种风筝的放飞技巧已烂熟于心,实际操作非常熟练。他除了自身有极高的放风筝技巧,还无偿为别人传授制作风筝的技术和放飞技巧。

“想要放好风筝,首先要做好风筝。”退休后的郑应林不仅迷恋上了放风筝,也迷恋上了做风筝。从一开始简单的“王字”风筝,到现在流行的“盘鹰”风筝,他逐渐摸索出不少技巧。特别是在改制“盘鹰”风筝上,他是不少泸州风筝爱好者的老师。

“‘盘鹰’风筝难就难在盘旋,市面上售卖的‘盘鹰’风筝一般不能盘旋,而能够盘旋的‘盘鹰’风筝价格又太贵,几百上千元一个,很不划算。”郑应林说,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从接触“盘鹰”风筝不久,他就开始摸索改制的方法。

郑应林介绍,改制“盘鹰”风筝最关键要做到处处平行、对称。“总体来说要达到三个条件:一要能飞行,二要能滑翔,三要能盘旋。”郑应林说,最难的是盘旋,每个风筝的用材、大小不一样,改制时的骨架位置也有差别。把风筝的骨架安装好,只是改制“盘鹰”风筝的第一步。对风筝进行调试,才是改制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初步完成改制的‘盘鹰’风筝都会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调试并改进。”郑应林说,调试时间一般要一周,甚至更长。此外,郑应林还能制作立体“盘鹰”风筝,相对于普通的“盘鹰”风筝,立体“盘鹰”风筝的“提线”从三根减少到一根,更难操作。

改制“盘鹰”风筝,只是郑应林自制风筝中的一种,他还能自制串串风筝、龙形风筝等。

对郑应林来说,风筝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在泸州,现在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少。“希望通过我能让更多人爱上放风筝,借此将风筝文化传承下去。”于是,郑应林无偿传授更多人改制风筝的技术和放飞技巧。

和郑应林一起在滨江路长江边放风筝的人中,有不少就是他的徒弟。85岁的风筝爱好者龙建华说,跟着郑应林学习放“盘鹰”风筝已有一年时间,之前他见郑应林在放风筝便提出想学,郑应林就一口答应下来。

多年来,郑应林几乎把自己所学全部都传授给了他人。在教放风筝时,郑应林会和徒弟一起放风筝,现场教学,有问题立马解决。在改制“盘鹰”风筝时,郑应林会到徒弟家中手把手教学,一边改制一边讲解,直到徒弟学会为止。

“放风筝是一个爱好,是一种综合性的体育运动,是锻炼身体的好方式。多年来,因为放风筝,我结交了不少朋友,也找到了快乐。”郑应林开心地说。

新闻推荐

“三步走”策略 推进脱贫攻坚

◎马琴今年,泸州市江阳区邻玉街道为了帮助贫困户尽早脱贫、全面脱贫,全街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行动,精准发力,实施“三步走”举措...

泸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