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桂圆林成为“致富林”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5-28 05:27 大字

□本报记者 吴平

去年,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罗湾村最后的两户渔民弃鱼上岸,在这之前,4艘采砂船也永久性关停,该段十多公里的长江河道重归平静。74岁的渔民王治贤卖掉采砂船后,如今做起了桂圆采摘游客、采购商人的餐饮生意,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罗湾村通过乡村治理,一方面让该区域的长江航道更安全,鱼类资源获得休养生息;另一方面,也促进当地农旅融合发展,让万亩桂圆林成为村民的“致富林”。

整治出实招乡村换新颜

靠水吃水,从事采砂近30 年的罗湾村村民王治贤5 月 18 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最早采砂全是人工,一担担把砂石挑到船上,后来有了机器和输送带,节省了不少人力,再往后有了采砂船,可以开到江心作业。”在多年无计划、不规范的采挖后,河道变形,深浅不一,航船很容易发生搁浅等事故。

罗湾村原村主任、现监委会主任刘家荣介绍,更主要的是,超重的运砂车将沿江公路轧烂,砂石粉尘更是破坏了沿路植被。“桂圆树上都是灰,最严重的是在2014年到2015年,那段时间游客都不来了。”刘家荣回忆说,由于采砂船的经营许可证是在泸州市矿产资源处办理的,村里也管不到,村民对此意见较大。

2017年采砂船关停后,沿江路又修好了,罗湾村重拾桂圆产业,搞起农旅融合发展,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污水、垃圾不再向长江直排,“上岸”的原渔民、采砂业主也可以共享建设成果。“因为好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是有公共性的。”黄舣镇农技中心职员杨金鑫说。

农旅融合发展提高种植收益

罗湾村种植桂圆的历史很早,百年以上的老树都还有上千株,如今均已挂牌保护。“这些老树虽然结的桂圆小了,但果肉细腻,很好吃。”村民胡玉蓉自豪地说。

几十年前,当地糖厂垮了,近3000亩的甘蔗卖不出价钱,政府通过补贴粮食的方式,鼓励村民改种桂圆。虽然当时没有良种、良法,但胜在资源禀赋好,村民赚到了钱。因此 1998 年第二次包产到户时,不用动员,村民就自发种上了桂圆。以前是在旱地种,后来水田也都种上了桂圆。

这在全省来说,罗湾村也算是较早发展特色经济林的地区。但是问题也来了,数量上去了,质量和价格并没有同步提高。除去请人工等成本,前些年人均种桂圆的年收入约8000元,与当地桂圆的品质和资源量并不匹配。

2009年,刘家荣任村主任时,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注册了品牌商标。2013年,他找到旅游局,联系旅行社,最终与重庆两家旅行社谈成合作。旅行社带人来,村组安排停车、吃饭、采摘等服务。“我们还把信息发到网上,至今哈尔滨都还有我们的客户。”刘家荣说。

乡村综合治理改善采摘体验

以前罗湾村家家户户都是土坝子,堆着杂物、柴火等,游客来采摘,看到就地堆放的桂圆,大大影响了购买心情。2019年,根据村民自愿的原则,罗湾村进行了“前庭后院”的风貌打造,请设计师来,挨家挨户征求改造意见,再根据各家地形地势,画出设计草图,村民满意后才执行。

“你在村里看,几乎没有两家的坝子是一样的。有了干净、宽敞的坝子,也更方便游客来购买、老板来收购了。”杨金鑫说,让村民满意,就不能搞一 刀切的面子工程,而要从他们的方便和需求来考虑。

刘家荣介绍说,目前罗湾村已发展桂圆林上万亩,年产量300万斤,现正在做100亩优良品种高换嫁接的试点,一些走在前面的村民,晚熟品种已卖到25元/斤,良种的红利可期。该村已成立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未来将完善冻库、集中交易市场等设施,让农旅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和乡村治理的经济基础。

新闻推荐

江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亮出安全度汛“组合拳” 演练+实操 保障汛期安全

江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展防汛应急演练泸州进入今年汛期后,已迎来连续降雨。近日,江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多措并举,亮出“组合...

泸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