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这个“老”木匠想将榫卯工艺家具纳入非遗
百宝箱
老料楠木书桌书柜
有朋友来电话说,合江两河那边有个老宅要拆,里面有些楠木可能能用。这个消息让做仿古家具的许泽江有些兴奋,老料如今是可遇而不可求。在外行人看来,这些老料或许就是破烂不堪的老木头,但对许泽江来说,那都是论斤买的宝贝。
老料加上传统的榫卯工艺,再用土漆(生漆工艺)上漆,这样打出来的家具,才有古朴典雅的中式气质,用上百年都不成问题。
说起家具,许泽江更喜欢用“打”这个词。在他看来,榫卯结构是中式建筑和家具的灵魂,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东西。而榫卯技艺,也是许家,作为木匠世家的代代传承。
川江都市报记者 彭方均摄影报道
许泽江展示衣柜上的木雕榫卯结构
榫
卯
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不用一颗钉子,利用榫卯结构就能将家具牢固组装起来,就像是家具的“关节”。一般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堪称“天衣无缝”。
四代“许木匠” 有近20人
许泽江今年47岁,出生在泸州纳溪区渠坝镇九君村。他说,祖辈上并不是一直在渠坝居住,更早时在今大渡口镇凤凰湖附近居住。
许泽江回忆,清朝末年的时候,曾祖父一辈几弟兄就已经是纳溪和江安一带比较有名的木匠了。“其中我的小曾祖父,是几兄弟里面最有天赋的。22岁就当了掌墨师,这么年轻就能当掌墨师,在那个年代算是很少见的。”
在民间,“掌墨师”是掌控墨线的师傅,即是传统修房造屋时全程主持建设的“总工程师”。包括从堪舆选址、规划设计、地基开挖、来料加工到掌墨放线、房屋起架、上梁封顶等一系列活动。
许泽江口中的这个小曾祖父已经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木匠了。许泽江介绍说,在他们木匠行里,木匠分为“大墨”和“小墨”两种。大墨,就是专门盖房建屋、架设桥梁的工匠。他们必须识图,并且谙熟建筑物上的墨线尺寸。小墨,则是制作家具、农具的匠人。
“小曾祖父就是能大小墨,他参与修建了江安的大庙戏楼和大庙寺,在当时是很被人尊重的。”许泽江说,在他看来,小曾祖父那一辈的木匠是他们四代木匠中最荣光的。
也许正是看到了做木匠的荣光,秉承着“为人不学艺,挑断箢(yuan)篼系”的想法,许家将木匠手艺代代传承。许泽江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在许家四代人中,有近20个人曾干过木匠这个职业。
16岁为自己 打了个书桌
许泽江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木匠,在许泽江的记忆里,他们主要以打犁头、耙子、架单等农具为主,做的家具如门、方桌、衣柜、床都是比较简洁类型。但许泽江一直认为,父亲这位“许木匠”即便是打出的犁头,都是和别人有区别的。“犁地更深些,还没有那么费力”,所以很受周边农户的喜欢。
父亲作为木匠的好时代大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那时候大家的生活好点了,打家具比较盛行了。嫁女的要打,有的婆家也要打,还有一些挣到钱的也要打。”许泽江说,但那个时候的家具还是比较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立柜是三门带镜子的,床是四柱带围花板新式床。
许泽江的童年回忆里,父亲一直是忙碌的,锯面子、木头方方就是他的玩具,拿着小榔头学大人的模样,东敲敲西敲敲。在许泽江十三四岁时,有时间就开始帮父亲做点木工活,开始学改锯,过后做刨工、打眼等,慢慢学习做木匠的基本功。
“做木匠就是这点好,你看到别人的什么东西喜欢,可以自己摸索着做。”最让许泽江骄傲的是,在16岁那年的冬天,自己做成了一个两柜三屉的书桌,“全程都是自己一个人做的,是那阵最流行的。”
新闻推荐
西南医科大学为返校学生发放“健康包”。谢明雄摄本报讯(谢明雄王友聪记者刘墨)红外线测体温、出示健康码、填写表格、领取...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