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刮起“农场风” 庄稼汉变身“职业经理人”

川江都市报 2020-03-07 00:46 大字

赵茂林夫妇采摘葡萄

重磅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昨日,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正是一年春耕时。虽说还在疫情防控期间,但是分散在泸州三区四县的家庭农场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家庭农场——这个源于欧美的舶来词,在2019年迅速弥漫到泸州的三区四县。截至目前,泸州市完成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3671家,其中省级示范场40家,市级示范场25家。

那么,什么是家庭农场?泸州市家庭农场发展为何如此迅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和瓶颈?对此,记者带你一起走入泸州的家庭农场,共同探讨这个农村新鲜事物。

◎ 川江都市报记者 陈猛

“家庭农场”亮相中央一号文件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是一种新型土地规模经营主体,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据了解,家庭农场在欧美国家很普遍,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发展历史,是一种优势较为明显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合作、监督、激励,以及农产品追溯等问题。由于中央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家庭农场目前主要以地方实践为主。

2019年,泸州市对家庭农场的培育工作开始加快步伐。

“泸州比较适合发展家庭农场。”泸州市农业农村局人才服务科科长刘正祺说,“泸州是农业市,大多数地区属于丘陵地貌,容易实现一定规模;泸州地区的果蔬、水稻、畜禽种类丰富,品质较高,利于发展各种特色的家庭农场。”

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催生着家庭农场的出现,那就是农村劳动力的日益缺乏。“近年来,泸州市农村地区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农业生产劳动力较为缺乏,出现了不少荒地。因而,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家庭农场模式成为可能。”刘正祺说。

泸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介绍,目前泸州市对于家庭农场的初步准入标准首先是持有泸州户籍,家庭有两个以上的劳动力,农场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要有一定的资本,经营规模达到当地普通农户家庭5倍以上。只要符合以上这些规定的家庭,就可以申报家庭农场。

据了解,2019年泸州市家庭农场的数量出现井喷势头,全年新增家庭农场1543家,其中培育类120家,财政发放补助资金1015万元。

“家庭农场对泸州农户来说还是一个新概念,相对于东部沿海或平原地区,泸州起步较晚,培育发展还在不断摸索的过程。特别是财政、税收、用地、保险等相关扶持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刘正祺说。

首批“弄潮儿”搭上致富快车

自从泸州市首批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后,几年下来,“家庭农场”在田间地头出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只要农户手中有闲置的土地,我都希望能流转过来种水稻。”在江阳区况场街道红山村梁山上家庭农场,种粮大户雷益富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现在的水稻基地有120多亩,年产量12万斤,年产值接近50万元。” 雷益富说,过去家里一直在种10多亩水稻,前几年又从其他农户手中流转出了100余亩土地,在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先后培育了5个优良品种,其中的富硒红米、黑米两个品种,市场价格高达18元/斤。从2016年起,他陆续开始筹建仓库、购置加工设备、注册产品商标、建立网上销售渠道,“和企业没啥两样了,朋友都开玩笑喊我雷总”。据了解,基地已形成集收割-烘干-储藏-包装-品牌化营销的“一条龙”产业链。

2014年,雷益富申报注册了“江阳区梁山上家庭农场”,成为泸州市第一批“农场主”,2016年被四川省农业厅评为“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雷益富也获得“2019年度四川省发展现代农业优秀返乡农民工”称号。

有了成功的先例,村民们消除了顾虑,周围100余位村民陆续开始种植水稻,平均每亩水稻收益近2000元,约高出往年500元/亩。

每年七八月,在龙马潭区金龙镇金源家庭农场的50余亩基地里,葡萄架上枝繁叶茂,枝头硕果累累,熟透了的果实千娇百媚,让人十分眼馋。

2011年,赵茂林从浙江引进技术,开始种植日本品种葡萄,经过夫妇二人几年的辛苦劳作,如今果园已发展到50余亩、年产量两万斤、产值20多万元的规模,赵茂林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果王”。

“我们家里只有一亩多土地,其余都是从其他农户流转过来的。刚开始只知道埋头苦干,也没关心过政策,2015年,在农经站工作人员的建议下才去注册了家庭农场和欣藤商标,后来政府补助了15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简直是帮了我大忙。”赵茂林说。

如今,赵茂林种植的葡萄涵盖“早、中、晚”10余个品种,其中“阳光玫瑰”市场价格高达50-60元/斤。2019年,金源家庭农场被评为“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又领到中央农业发展生产资金15万元,赵茂林的干劲更大了,谋划着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政策加码 为“泥腿子”们撑腰

谈起泸州市发展家庭农场的话题,刘正祺说,过去,泸州市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多以小农经营为主,一直是“小而散”的模式,“一两亩地,两三头猪,三五颗果树”的现象很普遍,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加之青壮年农民大多选择了进城打工,出现了有地无人种,种植“望天收”的状况。如今,随着国家对家庭农场的政策扶持力度开始不断加码,泸州市农业生产情况也在悄然改变。

2019年,四川省农业厅下达文件要求:泸州市家庭农场培育一类113家、示范二类1家、示范三类8家,共计122家,上级补助资金1270万元。截至目前,泸州市已完成120家,正在建设2家,完成验收105家,正在开展验收15家,已拨付资金1015万元,并对培育对象的抽查考核25家,均达到项目实施要求。

据了解,从2017年开始,泸州市以家庭农场主、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对象,开展“酒城三农之星”评选,每年评出50名,每名获得2万元补助;2018年建立了风险补偿金制度,采取与担保机构、银行三方合作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截至目前,已为293个经营主体发放贷款3.22亿元,其中家庭农场主107家共计发放贷款0.82亿元。此外,落实了家庭农场辅导员以及绩效考核机制,促进家庭农场发挥培育、培训、示范作用,推动家庭农场快速健康发展。

新闻推荐

泸州老窖天府中学 组织教职工无偿献血

□张东贵本报记者刘校宏摄影报道近日,泸州老窖天府中学组织学校教职工开展无偿献血活动。3月2日,泸州市中心血站的采血车驶...

泸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