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新闻发布会举行 生态环境更优美 百姓生活更幸福

川江都市报 2019-10-01 00:51 大字

9月29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新闻发布会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

泸州地处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近年来,泸州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川江都市报记者 许亚琴 实习生 何金荪

绿色发展

2017年以来,完成造纸、氮肥、制革、印染等重点行业6家企业清洁技术改造。

2018年,从绿色增长、生态产品、绿色生活、绿色制度、发展质量5个方面创新,建立了26项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激发绿色发展动能

近年来,泸州市不断从规划和政策上强化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制定全国首个《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从绿色增长、生态产品、绿色生活、绿色制度、发展质量5个方面创新,建立了26项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生态经济体系。一方面大力优化产业布局,建设泸州国家高新区、长江经济开发区、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和航天航空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环保集中监管。另一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泸州市大力发展智能终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同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17年以来完成造纸、氮肥、制革、印染等重点行业6家企业清洁技术改造。

认真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制度。制定了《泸州市生态文明空间规划》,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开发区等范围,分类确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权重,统筹各区县生产力布局、促进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

2018年,泸州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8.8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26.2%,较2015年下降36.9%。

泸州市优良达标天数比例达83.6%,同比上升8.2%,较2015年上升9.3%,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8年,全市纳入考核的7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开展了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和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排查活动,建成投运川南首个1万吨/年医疗废物处置项目,加快5万吨/年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

通过环保督察,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一批长期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难事,解决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赢得了老百姓频频点赞。

城乡生活环境

目前,泸州市有生活垃圾转运站93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座(在建1座),生活垃圾填埋场5座(其中1座已封场),城市有机废物处理厂1座(在建),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为100%。

到2019年底,泸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能力2100吨/日、有机废物(餐厨)处理能力300吨/日。其中,泸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能力1500吨/日。

截至2019年9月,泸州市共建成8座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30.5万吨/日,城市(县城)排水管网达到1929公里,污水处理率达91.58%,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128座,实现一级场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生活环境更优美

建市初期,泸州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卫设施都极度匮乏,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的建设过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泸州市大力推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为100%。

1949年,泸州城市绿地面积仅有156.83公顷,绿化覆盖率仅有8.29%。1978年,忠山公园建成投用。2018年底,中心城区已建成城市公园42个、80余个街头游园、绿道绿廊47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2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5平方米;如今,泸州已拥有3张国家级生态“名片”,拥有两个国家森林公园,在今年9月初举行的2019年中国国际生态竞争力峰会上,泸州又获得了“2019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新名片,全国仅5个城市获此殊荣,这让泸州成为一座“城在林中、人在花间、行在树下、四季常青”的绿色生态城市。

生态屏障

2018年,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41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2018年底,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326.83平方公里,综合治理小流域51条。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2018年,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41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2018年底,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326.83平方公里,综合治理小流域51条,小流域治理成为全国绿色发展典型范例,清溪河小流域成功创建为全国第5个、全省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依法取缔长江岸线非法码头58座,规范提升6座码头,取缔和拆除长江干流水域岸线餐饮趸船14艘,清理整治并转运76个砂石堆场砂石,共计转运砂石约3800万方,取缔水域岸线网箱养殖设施62艘(处)。

泸州市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两大工程”的实施,使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由2008年的38.9%提高到2018年的50.6%,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多重效益。

环境治理

全市已建成覆盖县城所在地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13个,覆盖重要河流、水域的地表水监测断面5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9个。

2016年到2017年,泸州市先后实施两批城市内涝整治、玉带河黑臭水体治理、主城区道路“白加黑”改造、长沱两江排污口取缔等项目。

2018年到2019年,泸州市实施黄舣截污干管、长江生态湿地公园和渔子溪河道防洪整治及配套工程等项目。

加强环境能力建设

环境治理成效显现

全市已建成覆盖县城所在地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13个,覆盖重要河流、水域的地表水监测断面5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9个,布设118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断面;覆盖全市耕地、林地、重点污染行业、企业及周边社会关注热点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310个;布设638个城市噪声监测点、7个辐射环境监测点、14个酸雨监测点、2个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点,初步建成市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2018年,全市查处生态环境违法案件数和处罚金额分别是2016年的2.45倍、7.54倍,2019年1-8月,全市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14件,处罚金额1564万元。

泸州市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持续提升地灾防治科技含量,从2014年以来连续多年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点零伤亡,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袁为连/制图

新闻推荐

创新实干显成效 生态宜居新龙马

桂圆喜获丰收美丽的龙马潭区成立于1996年的龙马潭区只有23岁。这里,长、沱两江一水环绕。这里,地处川渝滇黔结合部。历史上...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