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奔波万里追回5.63亿元 申请人送锦旗表达感激

泸州日报 2019-09-17 09:59 大字

本报讯(于波尔 记者 曾臻)近日,某小额贷款公司将一面印有“高效执行捍卫国资安全 不辞辛苦五载奔波万里”的锦旗送到市中院执行局干警手中,感谢他们通过大量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最终顺利执结了一起金额达数亿元的案件。

据了解,某小额贷款公司与贵州省凯里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借款合同纠纷七案,涉案金额5.63亿元。执行中,市中院执行局法官查封了被执行人位于凯里市某房地产项目的两宗国有出让商住用地使用权。同时查明,该案进入执行阶段时,项目一期主体已完工,但由于该建设项目部分后续工程尚未完善,未通过竣工验收,不能办理抵押贷款,无法盘活现有资产,已预售房屋也因无法交付,后续购房款无法回笼。

市中院执行局法官对被执行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后,发现该案存在诸多执行障碍。一是被执行人因资金链断裂已陷入困境,所开发项目涉及购房户等利害关系人2000多人,事关当地社会稳定,若执行方式方法不当,极易引发群体矛盾。二是因被执行人与该项目承建商亦存在工程款纠纷,涉案资产也正在被贵州相关法院进行处置,而且建设工程款具有优先受偿权,需与贵州相关法院共同协商相关资产处置工作。三是若对该项目径直执行,也未必能够达到当事人所期望的预期价值,不利于充分维护双方当事人的经济利益。由于以上种种因素,案件的执行进入僵局。

通过对被执行人现有财产及债务情况的分析,市中院执行法官根据善意执行精神,对双方当事人释法析理,制定了合理、合法的执行计划,即通过执行和解盘活现有企业资产,保障本案的顺利执结。在获得申请人同意的前提下,执行法官及时与凯里市当地党委政府沟通协调,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被执行人冻结的账户进行解封,并将扣划的507.60万元款项返还给被执行人。在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组的监督下,将返还的款项用于恢复已建项目后续手续的完善,待手续完善验收竣工后,将已售的528套房产交付于买受人,及时回笼余款,用于实现债权。经过各方的协调,该项目终于起死回生,让债权的最终执行完毕有了转机。

2018年12月,该案被查封的土地最终以4.6亿元成交,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对剩余款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该案顺利执结。

法官说法:

该案是典型的服务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案例。对该案的执行,若不顾民营企业的发展,仅就执行而执行,则极易将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扼杀”,同时也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所涉案件也无法彻底执行,难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因此,在该案长达五年的执行过程中,市中院执行局法官在泸州与贵州凯里之间来回奔波长达万里,开会研究30余次,组织当事人协商20余次,接访信访群众50余次,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40余次,变更、采取执行措施10余次。最终,市中院根据案件情况及企业经营状况,通过“放水养鱼”的方式“盘活”企业,助企业渡过经营困境,不仅有效维护了申请执行人的权利,同时也维护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了该案法律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新闻推荐

无偿献血 凝聚大爱

■廖胜春曾齐本报记者朱虹摄影报道“每年我都献血400毫升,今年也一样。”近日,在一辆“奉献爱心,血浓情更浓”的献血车上,泸...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