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 个月奔波在外 现代“麦客” 追赶丰收的脚步
车子是麦客流动的家
8月14日,龙车镇曹湾村一组的稻田里,收割机正在忙碌着
8月14日,纳溪区龙车镇曹湾村一组,刘建新小心翼翼地开着收割机,这里地烂,一不小心收割机就会被卡住。还有好几家的稻田预约了收割,他得抓紧时间。
不远处,魏成站在车旁,看看自己被晒得黝黑的手臂,望着正在稻田里忙着收割的父亲魏有平,他有些想家。
魏家父子来自江西,到纳溪区龙车镇一个多星期了。他们其实希望能再多待一些时间,那代表着有更多人请他们收割水稻。
三台收割机,一行六人,魏家父子和朋友临时组团,一对父子,两对夫妻,从南到北,专门帮人收割麦子、水稻、油菜,他们这样的人,被称为“现代麦客”。
◎ 李镇康 川江都市报记者 周菁 摄影报道
逐麦
8
上午10点过,天气很热,躲在阴凉处的魏成看着田里工作着的收割机突然停下来,赶紧跑了过去。“又卡住了”,这样的事,他不是第一次遇到。魏成说,和家里比起来,“这里地烂”。因为田里水少了,泥太粘稠,缠在履带上收割机就无法前进。
还好,魏有平很快和稻田主人商量出办法,从旁边的稻田放水进来。不一会儿,收割机再次动起来。
魏家父子今年是第一次到泸州来,和他们一起搭档过来的李丽华则是第二次来。这次请他们这个团队收割的好几家,都是她去年的老主顾。
“这边的地烂,不好割。”第二次来的李丽华对当地的情况要熟悉些,哪些地是收割机没法去的,心里多少有个谱,“前几天在这里的收割队不止我们,但好多都走了,就因为地烂”。
尽管是第一次来泸州,但20多年的收割经验还是让魏有平很快掌握了在泸州稻田里收割的技巧:车头必须略略抬起来走,硬地上就不用这样。车斗也不能装得太满,满了容易陷进田里走不动。即便掌握了技巧,地形也限制了收割机的发挥。李丽华说,在江西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平原,一台机器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可以收割100多亩地,但在这里,3台机器一天最多只能割10多亩。“前天我们三台车只做了两亩地。”李丽华说,因为不好割,价格也相对提高了些,一亩地200元。
不过,对于农户来说,这个价格是可以接受的,与请人工收割比起来,要便宜不少。村民雷长开告诉记者,自家两亩多田,请人工的话,需要5个人干一天,工钱就要一千多块,而且还要包一顿饭。请他们用机器割,顺利的话2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只需四五百元钱工钱。
魏家父子今年的“逐麦”之行是从4月开始的。每年,当风吹起麦浪的时候,像魏有平、李丽华这样的“麦客”便开始了一年的工作。三两家人组成一个队伍,结伴而行。相熟的“麦客”们会建一个微信群,大家在群里互通信息,哪里的麦子、水稻熟了,哪里需要请人收割。有些有着多年经验的麦客,对于各地麦子、水稻的成熟时间心里大概有谱,会估摸着时间赶过去。不过,也难免碰到天气原因而没摸准时间的情况。李丽华告诉记者,自己最长的一次是赶到当地等了十来天才等来收割的时机。
油菜、小麦、早稻、中稻、晚稻,“麦客”们开着车,从各自的老家出发,追随着收获的喜悦,走到湖南、四川、湖北、河南、山东……一直到11月,才能回到家。
辛苦
载收割机的车是流动的家
22岁的魏成是第二年随父亲出来,但他还是不太习惯。坐在田坎上,魏成指着黝黑的小臂上被蚊虫叮出的大大小小的疙瘩,直说 “干这行太辛苦”。看着魏平有些皱起的眉头,旁边的李丽华噗嗤笑了,“他以前也是白白生生的一个小伙儿,出来两年,晒得像黑人”。
对麦客们而言,一年在外奔波万里,装收割机的货车除了是他们的代步工具,也是流动的家。魏成告诉记者,这几天他们一行三辆车白天出来干活,晚上就停在龙车镇场镇上,三家人就睡在各家车子的驾驶室里。
何正姺家的车是三家人里最大的,在她看来,驾驶室空间大点睡觉时可以稍微舒服一些。“这个箱子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指着车里副驾位置上的那个箱子,何正姺说,丈夫睡后排的位置,自己就睡在这个箱子上,脚可以放在驾驶员的位子上,刚刚够。驾驶室里挂了一把小风扇,晚上睡觉时,空调一般只开十分钟左右便关掉,然后吹风扇,因为“车子不熄火会影响到周围的人,油也遭不住”。
三家人的车上都带了30斤米,但更多的时候他们都吃随身带的干粮。“碰到主人家热情的,有时候中午会邀请我们一起吃饭。”晚上收工得早,她们会用随身带的炉子就地自己做点饭菜。实在是累了,也会去附近的小饭馆吃点,“但不可能常去吃,太贵了”。在何正姺看来,作为一个江西人,一天不吃点米饭,感觉受不了。
在何正姺看来,七八月倒是最好的时候,因为天气炎热,用冷水洗澡没问题。何正姺告诉记者,车停在服务区或加油站时,是最方便洗漱的。其他的时候,晚上需要洗漱时就在车旁边临时搭个小帐篷。只要天不是很冷,洗漱都用冷水。至于水,公共区域里没有的话,就只能找农户家借,碰到有些不太乐意的,就给点钱。
走南闯北这些年,何正姺碰到过各式各样的人,她说,四川人给她留下的印象最好,“四川人很热情,这里治安也很好,我们晚上睡觉驾驶室的窗户也敢打开一些”
麦客的辛苦不言而喻,在何正姺、李丽华、魏有平这样的老麦客看来,年轻人是受不了这份苦的。的确,魏成就向记者直言,自己不愿意干这个工作。其实,魏有平也不希望儿子像自己一样,一辈子干这又苦又累的活儿。过去都是他和妻子一起出来,去年才开始带着儿子出来,那是因为家里的30亩水田需要妻子在家照看。他也不打算教儿子开收割机,“干这个事情哪里有出息,天天跟泥巴打交道。”魏有平说,明年还是打算让儿子继续出去打工。
中午快12点,三台收割机还在田里忙活着。田坎边,纳溪区龙车镇曹湾村一组村民张碧容在树荫下和几户村民闲聊,等着收割机去他们家田里;魏成蹲在田坎边,关注着手机里的微信群;何正姺数着着小本子预约收割的户数告诉记者:“下一站,我们要去南充。”阳光下,偶有微风吹过,带着收获的味道。
新闻推荐
◎川江都市报记者杨理本报讯昨日,川江都市报记者从泸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获悉,为进一步改善城区交通秩序,将对香林路春晖路交...
泸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