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收割机走南闯北 追赶丰收的“现代麦客”

泸州日报 2019-08-19 09:05 大字

收割机正在田里忙碌。

■李镇康 本报记者 朱虹 摄影报道

8月14日上午,纳溪区龙车镇曹湾村一组,一块稻田里收割机的轰鸣声突然停了下来,被这怪声惊起的一群鸟儿盘旋在上空叫个不停,似乎在议论田里突然出现的两个陌生的“铁家伙”。

田里水少了,过于黏稠的泥缠得收割机履带无法动弹。江西人魏有平与稻田主人、一组村民雷长开商量后,拿来锄头挖开旁边稻田的土坎,放进了水。不多时,收割机的轰鸣声再次响起。

走南闯北一路收割

川南农田出现外地“现代麦客”

江西人魏有平、刘建新,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现代麦客”。每年麦子成熟季节,他们外出走乡串户替人收割麦子。如今,曾经的镰刀变成了收割机,收割的物品从小麦扩展到油菜、稻谷,收割的范围也从北方扩展到贵州、四川、湖南等全国多个地方。他们开着收割机走南闯北,追赶着丰收的轨迹。在泸州,他们又被称为收割机“游击队”。

把刘建新这个江西的收割机“游击队”叫到龙车镇曹湾村替人收割稻谷的,是老主顾雷长开。去年和丈夫刘建新一起到纳溪区帮人收割稻谷的李丽华告诉记者,这个村有好几家都是去年的老主顾。

夫妻档、父子档、亲戚档,两两搭伙,是收割机“游击队”的惯常模式。他们算着不同地区农作物成熟的时间,在下雨天里开着装有收割机的卡车赶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在烈日下收割一茬又一茬的“丰收”。

“这边的地‘烂’,不好割。”李丽华对开收割机的丈夫说,这已经是她第二次来曹湾村,因此多多少少知道这边的情况。对于没有机耕道、没有水渠,田里水少、泥发黏、缠履带,稍微一用力收割机就容易陷下去等不方便作业的田地,他们习惯用“地烂”来形容。

有价格和时间优势

“游击队”泸州田地收割有技巧

在江西省,一台收割机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10点,可以收割100多亩地。但在川南的稻田,还得看田里能否放下收割机,3台收割机一天最多只能割10多亩地。“前天我们3台收割机只收割了两亩地。因为地不好割,价格也相对提高了些,一亩地收了200元。”雷长开告诉记者,这个价格,对于习惯了人工收割的泸州农民来说,是可以接受的。雷长开自家有两亩多田,需要请5个人手工收割干一天才能收完,工钱1000多元,还得包一顿伙食。请收割机“游击队”收割,顺利的话2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只需要四五百元。

雷长开说的“顺利”,是指收割机不会经常在田里“罢工”。与北方的平原不同,泸州属丘陵地带,田土多是一小块一小块,得先放两列梯子铺路把收割机“放”进田里,田地过于狭小、田土过干,收割机都难以施展身手。

这几年,越来越多来自江西、安徽、河南、辽宁等地的收割机“游击队”游弋在泸州多个区县的乡间小路上招揽生意,竞争也更大了。前几天,曹湾村村民看着外地的收割机在田里干着干着履带就陷进泥里无法动弹。李丽华说:“前几天在这里的‘游击队’不止我们,就是因为地‘烂’,很多都走了。陷入田地的那台收割机后来还是请来挖掘机,倒贴了2000元才把收割机弄出来的。”

虽然魏有平父子是第一次来泸州,但魏有平是老手,渐渐掌握了在泸州田地里收割的诀窍,他说:“车头必须略略抬起走,硬地上就不用。车斗也不能装得太满,满了容易陷进田里走不动。我们差不多收了一亩多地,就得把谷子放出去。”

一年在外奔波8个月

“现代麦客”夸“四川人很热情”

在烈日下作业的收割机“游击队”,无论男女,清一色是黑得泛光的皮肤。魏有平22岁的儿子魏成干了两年,也成了黑小伙儿。一路上,都是他开着自家的卡车,但他一点也不想学开收割机,他说:“干这行太辛苦”。

关于这个话题,父子俩难得意见一致。“干这行天天跟泥巴打交道。”魏有平过去是和妻子一起出来,这两年妻子在家照看30亩水田,他才开始带着儿子出来收割,他打算明年放儿子出去打工。

一年有8个月时间在外奔波,货车是代步工具,也是临时的家。车上有家里带出来的大米,有煤油炉子和做饭工具,夜里就蜷缩着睡在车里。白天人们下地收割,女人洗衣服、做饭,卡车的两个后视镜挂满了晾晒的衣服。

何正姺跟着丈夫走南闯北,来到四川,觉得四川人给她留下的印象很好:“四川人很热情。”

何正姺说,下一站,他们要去南充,是老客户打来电话预约的。他们将一路往北,终点是老家。自家田里的稻穗一天天成熟,那时,他们不再是替人收割丰收,而是为自己收割丰收,那种滋味又不一样。

新闻推荐

英菲尼迪 推出系列礼遇

8月18日下午14:30,泸州通源英菲尼迪4S店将举行“8.18YoungPie”客户体验活动,活动除了茶艺、插花等现场演绎外,还将推出系列...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