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一辈子与土地为伴,有的人将梦想耕织于此……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乡村振兴的江阳故事

泸州日报 2019-04-26 09:26 大字

■王琳 本报记者 刘梅 张婷

在推进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中,江阳区不懈探索,全力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区。如今,董允坝已打造为四川十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示范基地、省级农业主题公园、首批港澳蔬菜直供试点基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去年,《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蔬式生活”》作为全市唯一案例,成功入选“四川十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并进行推广。事靠人做,业由人兴。一批批江阳人传承技艺、大显身手,成为现代农业领域的先锋模范,将传统种植、旅游等产业进一步延伸到这片广袤之地。

创业者 让家乡的经济好起来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对于小村镇来说,留住年轻人很难,留住有梦想的年轻人更是难上加难。

丹林镇的万昭玲曾经说:“这里条件不好,出去后就再也不想回来了”。4年前,万昭玲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结束十几年的打工生涯,从深圳回到家乡丹林镇长冲村。

“这两年家乡变化很大,朋友们都劝我回来发展。”万昭玲说,“毕竟父母在这里,自己的根在这里。”

2016年底,万昭玲流转了500亩地,准备继承父亲的酿造技艺,开办酱油厂。创业初期异常困难:建厂房人手不够,万昭玲挽起裤脚自己去挑泥土;几百斤重的酱缸,她咬着牙与工人一起搬……几天下来,万昭玲的肩膀肿起老高。父亲看着又心疼又不理解,半个月没有搭理她。

天道酬勤。万昭玲的工厂顺利建成,挂牌“泸州忆家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去年正式投产。万昭玲通过古法技艺酿造的酱油和醋,严格确保品质,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实现销售额2000多万元。

4月阳光普照,工厂后面的山坡是晒场,4000缸酱油、1000缸醋正在静静地发酵,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味道。“很多人闻着说臭,我却觉得很香,这是家乡的味道。”万昭玲一脸陶醉。

“作为新时代农民,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万昭玲说,她不想只是一名返乡农民工,更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创业者。

新融合

让村民们的钱包鼓起来

江阳区有两个老袁,一位投资家乡旅游发展,一位守着土地种出“金元宝”。

认识袁明森的人都说他:“不缺吃不缺穿,闲得找事干。”袁明森的儿女事业有成,他和老伴有不菲的退休工资,按理说可以安享晚年。但是,老袁有自己的打算:“虽然从村主任岗位退下了,还是要带着村民致富,做强西岸村种植业。”

西岸村有种植基础,村上果园里的柚子长势好,老袁估算道:“今年收获3万公斤没问题。”二十七组朱寿康家庭困难,老袁送给他400棵柚子苗种植,还热心联系区农业农村局技术员对朱寿康进行种植技术培训。

如今,老袁已快近古稀之年。在西岸村,村民们对他赞许有加:“袁主任不错。”老袁也很开心:“大家的‘两轮车’都变成‘四轮车’,日子就过好了撒。”

认识袁钢的人都会“笑”他:“大块头下有一个温柔的灵魂。”

连续几年来,丹林镇建设村樱花谷的600亩樱花如期盛开,浪漫粉色花海,极为壮观。樱花,常与“浪漫”同义,在这片樱花林背后有着一段故事:因妻子酷爱樱花,袁钢便想在家门口送妻子一片樱花林。

2013年,袁钢与妻子到日本考察。随后几年里,袁钢跑遍全国樱花之地,收集了不同品种。如今,袁钢斥资1000多万元打造的樱雪枫谷休闲度假区已有24个品种。樱花林、枫叶林、杜鹃林围湖而建;两条环湖健身步道,一条沿湖边铺设,一条穿梭于花林中;林中还配有别致的小木屋、小憩亭供游客观景。

把家乡开发成旅游区,村民都很支持:“有山有水还有花,安逸!”来耍的人多了,贫困户李成会顺势开起了“二姐”农家乐。(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用细心和智慧 撑起安全的晴空 记纳溪英才外国语学校优秀教师付俊杰

这位气宇轩昂的老师叫付俊杰,是一名优秀的体育老师,他的体育课非常出色,他负责的学校安全工作同样精彩。虽然从教才10年,但已...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