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道场的猪儿粑
◎周天红
开栏语
作为国家级旅游城市,泸州除了有着美酒靓景,自然还有不少让人钟爱的舌尖美食。如果将范围扩大到川滇黔渝区域,各种传统菜肴,各式特色小吃,蕴涵着的是各地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行路,观景,品食,走心”,舌尖上的美食并非要去理解狭义上的“美”,也并非要去理解狭义上的“食”,而是要去感知“美”和“食”所带来的快乐、情感、以及想象,那叫生活!
所以,这是本栏目与广大读者见面的初衷!读者们可以踊跃投稿,无论是让你难以忘怀的一道菜肴,还是让你念念不忘的一道小吃,甚至是你对美食的创新和感受,都可以成为一篇精美的小文(注:投稿时请附上作者联系电话和住址)。
投稿邮箱:1272143550@qq.com或pinkfloyd1979@126.com
圆乎乎、白亮亮的一小砣,前面还有一点小小的突起,傻乎乎的活像一只“小猪”,这粑粑就这么得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猪儿粑。
猪儿粑看起来“傻傻”的,可吃起来味道可不错。又细又嫩,又甜又香,软绵绵、糍舒舒的感觉;再加上里面用肉质包裹的内馅儿,一口咬开,香味满口钻。
猪儿粑进到嘴里好吃,制作起来可是麻烦又讲究的,十好几道工序,没有三两年的手艺,那可不行,做出来不地道。
首先,粑粑米料得选择优质的米面,米面的配方都是有一套的。饭米(又叫粳米)和酒米(又叫糯米)的搭配,那得靠经验。饭米多了,蒸出来的猪儿粑又硬又涩,下不了口,还堵塞喉咙,不要说卖钱了,就是请人吃也没人尝。酒米多了,蒸出来的猪儿粑是亮汤货,稀烂的,上不了筷子,更进不了嘴,夹不起来,怎么个吃法呢?饭米与酒米,一般是按照两分的比例配制,那是最好不过了。米呢,那可得选好。带灰的、带霉的、带石子的,都不行。米质差,猪儿粑一蒸出来,那可就不是白白净净的了,而是黄泥巴样子,根本看不入眼。
石道场,那儿有一家猪儿粑,可说是山里山外香。石道场顺着山间小溪左右两边,各有一条街道呈平行状分布。石道场中间一条上百年的青石板大路,沿东西通远方。出场口不远,大路边两排石头像“猪儿粑”一样排列着。
在石道场的主街上,走不上七八米,就有一家卖猪儿粑的店子。一个灶头,五六隔蒸笼,一架老石磨,里面有三四张八仙桌,闻着猪儿粑的香走进去。“来了,几位?坐!”随着老板娘几声能破了天梁子的招呼声,那猪儿粑就上了桌,放开嘴巴敞开肚皮地整。整着整着,老板娘还笑嬉嬉地补上一句:“进了石道场,猪儿粑没整够,那是不能走的哟。”
街坊四邻都称呼这位老板娘为张三娘,她的猪儿粑,在石道场算是一绝。张三娘做猪儿粑的手艺,那是祖辈传下来的。张三娘的老祖祖在石道场就是靠做猪儿粑,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那会儿,不少路过石道场的乡绅,放着大鱼大肉不吃,到她店子里吃猪儿粑是少不了的。
为何张三娘的猪儿粑在石道场是“金字招牌”?那米,是产自回龙坝的上等好米,从不施药,连里面的一些杂粒,全都被清除得干干净净;那水,是场口上老黄桷树下老井里的水。每天鸡还刚叫头遍,一家人就得起来,穿着整齐后,立马开始干活儿,就是那蒸笼里蒸猪儿粑的蒸笼布,都是一天清洗三遍,白净净的。
张三娘的猪儿粑一出笼,皮儿是白亮亮的,肉馅呢?三馅肉颗粒,伴着葱椒花生芝麻粒儿,在大铁锅里炒香了,才能包进猪儿粑里。猪儿粑整个是透亮的,一眼就能看到里面的肉馅,看了就想吃。
石道场算得上是个百年的老场子,风雨来回,人来人往,那里的猪儿粑店不知多少老板关了门,唯有张三娘的猪儿粑店,吃客依然络绎不绝,生意和门前的灶台火一样旺盛。
多少次试想,在城市与尘世之外,在小镇与流水之上,一步走进张三娘的猪儿粑店里。一小笼猪儿粑,一小盘子泡菜,一碗飘着热气的骨头清汤,惬意地坐在一张八仙桌前,物我两忘,一口猪儿粑下去,那该是怎样悠闲的生活。猪儿粑进了嘴,肚子饱了足了,信步在老街上走走,人生的快意也大抵如此了。但那一笼猪儿粑,却总在记忆深处恒久弥香。
新闻推荐
◆加快推进白酒产业发展,重点抓品质提升、品牌提升、企业培育、产业集聚、安全环保整改提升五大工程■本报记者杨茜泸州市...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