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1年多 孤独老人有了15位亲人 老人身上有一张折得方方正正的信笺,上面记着“亲人”的名字:陈素萍、潘广彪、邹莉、刘青青……

川江都市报 2018-10-10 11:33 大字

谢婆婆和医护人员在一起谢婆婆和护士在一起

“婆婆,下午感觉舒服点了吗?今天的午饭吃了多少?”10月2日下午3点,泸州市人民医院肛肠科主治医生潘广彪来到9号病房,一边帮老人按摩肩颈,一边询问老人的身体情况;病床另一边,护士邹媛媛正娴熟地为老人消毒、注射,并像哄孩子一样安慰着:“不疼、不疼,马上就好了……”

67岁的谢婆婆背靠在病床上,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默默地配合着治疗。这一年多来,科室医护人员始终像亲人一样照顾、关怀着她,让这位孤独的患者倍感温暖,口里不断地念叨着:“你们都是好人,这辈子谢谢你们……”

◎ 川江都市报记者 曾刚 摄影报道

心愿

通过本报向照顾她的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在泸州市人民医院肛肠科病房,孑然一身的谢婆婆算得上是一位老病号了。随着病情逐渐加重,谢婆婆很想了却一桩心愿:通过《川江都市报》把自己在生病住院期间,医生和科室护士们对她亲人般的关怀和照顾倾诉出来,以此表达对他们的感谢。

谢婆婆并不想提起过去的事,不过从交谈的只言片语中,记者大致了解到了她这些年来经历的事儿。

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工业技校毕业后的谢婆婆成为泸州针织厂的一名职工。结婚后,丈夫准备在纳溪承包一间酒厂,为了支持丈夫创业,1982年,谢婆婆毅然辞职到酒厂帮忙。后因酒厂经营出现问题,她和丈夫之间发生分歧,导致夫妻离异,女儿随丈夫一起生活。

离异后,谢婆婆离开泸州到外地找工作,最开始在酒店、茶楼做服务员,后来做管理,都干得非常出色。去年初,她感觉身体有些不舒服,到成都一家医院检查。经过3个多月的医治,病情毫无好转,而这些年省吃俭用存下来的10多万元已经花去大半。无奈之下,她回泸州治疗。

去年6月,谢婆婆住进了泸州市人民医院,主治医生潘广彪在检查后,终于找到了病因,从此开始一年多的化疗、手术、康复治疗。由于身体抵抗力较差,老人的病情时好时坏,常常在医院和家之间来回奔波。正是这一年多的住院生活,让她感受到了来自医院和社会各界对她的关怀和帮助。

关怀

嘘寒问暖送饭送菜 还抽时间陪聊

去年6月,谢婆婆来医院看病后,她便成了潘广彪最难忘、最挂心的人。因为谢婆婆没有家属陪伴,也是出于对患者的尊重,他向谢婆婆说了实话,“您患了肠癌,需配合治疗、安心养病”。信任从那时开始。谢婆婆觉得自己的知情权被尊重,也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还能活多久,学会了坚强面对。

通过一年多的保守治疗,谢婆婆的病情较稳定。为了减轻病痛和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间,在通过对病人身体状况评估后,今年9月,潘广彪对患者实施了手术。由于家庭的特殊情况,谢婆婆在手术后没有家人陪伴和照料,除了所请的护工帮忙外,更多的关怀和问候来自于医院的医生和护士。

“潘医生对我的照料已经超出了医生的职责范围,除了每天的例行检查、问候,还要关心我每天有没有吃饭。如果得知我早上或中午没吃饭,他都要去食堂买了送过来,还要看着我吃下去。不忙的时候,还会抽时间过来和我聊天。”谢婆婆说。

“记得今年手术前,潘医生回了一次老家,回来时从家里带来了野生的鳝鱼。那天晚上,他还把烧好的鳝鱼送到我家。”说到动情处,谢婆婆泪流满面:“不是自己的亲人,仍对我那么上心。”

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潘广彪认为这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对病人最起码的关怀。因为谢婆婆的特殊情况,老人更需要亲情上和精神上的支持,鼓励她对生活充满希望,“我们只是做了一名医生该做的事”。

陪伴

医院像自己的家

这里有很多亲人

在医院这段日子,谢婆婆感觉身边突然多了很多人:打车到医院,的士师傅把自己送到病房,车费都不收就默默离开;身上没带钱,潘医生帮忙办理入院手续并垫付医药费;每一次疼得受不了,护士们聚在病床前,像哄孩子一样安慰……

在医院里,谢婆婆有15位“亲人”。她从身上摸出一张折得方方正正的信笺,上面记录着“亲人”的名字:陈素萍、潘广彪、邹莉、刘青青……

“她们就像我的女儿一样,看到我疼得不断呻吟时,就会来帮我按摩;看到我难受的样子,她们会侧过身子偷偷哭泣;过年过节还会打电话邀请我到医院和她们一起联欢……”谢婆婆说。

“对患者的关爱是自己的本职,你对她好,她也会对我们好。”护士邹媛媛说,老人每次回家都会把家里亲戚朋友送来的东西带到医院,科室所有的人她都要分一份,要是不接受,老人会很伤心。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谢婆婆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每次放假前,谢婆婆都要坚持出院回家。即使身体很不舒服,她也宁愿一个人在家待着。这并不是她认为家里好,而是不愿意占用医护人员难得的休息时间。“她们也有自己的家,如果我呆在医院不走,就会有人留下来陪我。但是,她们家里也有孩子、父母,也需要陪伴。”谢婆婆说,在医院和家之间,医院才像自己的家,这里有很多自己的亲人。

记者手记

有一种感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没有血缘,却依然充满信任,性命相托,这种情就是医患情。在泸州市人民医院肛肠科病房内,谢婆婆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这份浓浓的“亲情”。

含着热泪,老人反复念叨:“你们都是好人,这辈子谢谢你们。”透过老人湿润的眼眶,我想我理解了她此刻的心情。谢婆婆以全身心地信任、配合和感恩,赢得了她人生最大的“好运”;而医护人员则以温和可亲、仁心仁术,完美诠释了“大医精诚”的医者风范。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就是那颗彼此信任的爱心。

都说医院是见证社会冷暖的地方,在医患关系成为热门话题的当下,我们依旧能通过谢婆婆的经历感受到人性的善、世间的美。

新闻推荐

泸州众创中心项目土建主体工程通过验收 9月施工产值突破3000万元

■施忠勇本报记者袁小玉摄影报道泸州众创中心项目部以到年底的施工生产总计划为目标、日完成工程量为参考,狠抓落实,与作业...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