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匠艺资源变成真金白银 泸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路径探索
工人在制作油纸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料室配图
■本报记者 简放鹏
7月6日,在中国泸州人才发展大会——泸州市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产业人才及项目对接会上,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政务事业部副总经理杨光发布了泸州农村匠艺资源报告,旨在通过对泸州农村匠艺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找到泸州农村匠艺资源的优势以及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
泸州农村匠艺人才资源众多有因
泸州拥有千年酿酒工艺、400多年分水油纸伞传统技艺、川南传统木雕技艺等,农村匠艺资源可谓众多。
至于众多的原因,该报告认为有二:
一是特殊地理位置和悠久历史造就泸州文化资源富集。
泸州是四川唯一处于川渝滇黔结合部的城市,也是长江经济带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唐宋时期就经济繁盛。重要的区位优势使得泸州成为四川对外联系的重要节点之一,自古以来经济发达,手工业、加工业、农副产品兴盛且丰富。
泸州还是多种文化的汇集之地。以成都为中心辐射川南的蜀文化圈,以重庆为中心的巴文化圈,以西南苗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圈均在泸州交汇,让泸州的文化资源同时具备了蜀文化、巴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此外,随着明清时代两次“湖广填四川”移民大迁徒,湖南、湖北、江浙一带的文化也随着移民的迁入来到了泸州。这些文化基因加各地风俗在泸州交汇、碰撞、融合,构成了泸州丰富且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也是泸州跻身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
二是泸州非遗丰富多彩别具特色。
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两千多年悠久的文化历史共同作用下,泸州形成了文化形态的多元化和交织状态,从而造就了泸州非遗从形成开始就别具一格、丰富多样。
据统计,泸州以非遗形态传承保留至今的资源项目达218项,其中国家级非遗6项、省级非遗45项,涵盖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医药等10类,包括以“东方活龙”——雨坛彩龙为代表的龙文化、分水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合江先市酱油传统酿制技艺等,在全省市州中名列前茅。
目前,泸州有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其中白酒酿制技艺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居全国第一。还有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38名,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191名。
众多的非遗项目,为开发泸州农村匠艺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泸州可建立乡村工匠人才扶持基金
泸州传统手工匠艺资源多数分散沉淀在广大乡村之中,鲜少形成规模效应。
在当前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将农村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文脉进行传承和创新,对目前的涉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最终实现乡村发展动能的再造,从而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杨光认为,泸州应当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政府对农村匠艺人才的保护扶持力度,支持乡村匠艺人才发展和壮大。政府部门在制定扶持政策时,应相互配合、综合考量,指定或设立一个部门做协调工作,以便各类政策真正形成合力。
首先,应提高农村匠艺人才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新鲜劳动力进入,以保持其持续发展。其次,针对农村匠艺人才设立产业扶持政策和条例,对在乡村创业的工匠人才予以支持,帮助建立健康产业循环,提高匠艺人才的经济收入并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整体农村经济发展。其三,对农村匠艺人才予以资金补贴和支持,建立乡村层级的工匠人才评价体系,并作为资金补助的依据。
同时,泸州可探索建立乡村工匠人才扶持基金,帮助乡村工匠人才解决创业资金匮乏难题。可效仿英国设立基金,鼓励老工匠的后人继承衣钵,提供教育培训基金,推动地方工艺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把各类手工艺资源纳入保护名录
挖掘、保护农村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是拯救、传承农村传统手工艺工作的重点。
对此,该报告建议:在具体工作中,应本着“确保不漏一个民间传统艺人”的原则,既鼓励散落在广大农村的民间艺人主动献艺,又可以采用拉网式的普查方法,深入田野,走访调查。对于被挖掘出的民间艺人进行定位,建立保护名录,实行分级保护和开发。
传统手工艺的挖掘和开发可明确重点,逐步推进。遵循“抢救第一、保护优先”原则,分批分层次地把各类手工艺资源纳入保护名录,建立基本信息资料库,统筹保护和开发,同时积极申报列入国家级、
对于省级、市级非遗保护名录,要尽快组织力量对濒临失传的手工艺进行一次抢救性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泸州可在职业学校设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
非遗传承人培养是非遗传承的核心,探索有利于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可将培养非遗传承人纳入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基础文化教育,增强年轻人对传统工艺的理解,加强对传统手工艺人才的保护和培养。
杨光建议,泸州可在职业学校设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非遗大师进校参与教学,收徒传艺、整理技艺资料、开展展示活动;学校教师与非遗大师联合传授、开展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以现代教学体系代替师徒相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有利于传统工艺的持续发展。也可将传统工艺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加强研究和创新创意获得消费市场的认可,激发年轻人对传统工艺的兴趣。
社会合作模式开发农村匠艺人才资源
目前,国内缺乏对农村匠艺人才资源的整体规划和运营,多数传统手工技艺资源仍处于家庭小作坊式运行,竞争力低,难以可持续发展。
对此,杨光建议,泸州在推进农村匠艺人才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可探索社会合作模式,运用服务设计的方法,打造传统文化创意平台,让相关专业机构、社会力量对农村匠艺人才和产品在文化挖掘、产品设计、品牌推广、宣传推介等环节进行整体培养和包装,采用企业化运营,对工艺生产流程、人才培养,销售推广等环节进行全面改进,以公司化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在合理规模下,挖掘泸州农村匠艺人才资源的经济潜力,共同振兴泸州传统手工艺。
新闻推荐
本报讯(程华清)近日,市、区河长办组成检查组,对龙马潭区长安镇河流进行巡河检查。据介绍,长安镇从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监管治理...
泸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