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六大“非遗” 民风民俗“见证者” 塘河婚俗

川江都市报 2018-04-03 13:39 大字

文化需要传承和发展,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江津人在生产生活中不断传承和发展着先辈们的文化,使得江津非物质文化遗产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至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江津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据《塘河乡志》记载:塘河婚俗始于宋代,兴盛于明代,清朝时期传至重庆的永川、巴南、綦江以及泸州合江、贵州赤水、习水等地。在封建社会,婚姻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妇女必需缠脚,以“三寸金莲”为美,因此结婚只能坐轿。其中塘河古镇民间收藏家尹治安处的一顶花轿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工艺精湛,保存完整。

塘河婚俗是塘河人家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建立婚姻家庭中形成的一种人生礼俗。包含说媒、做相、开庚、男方办嫁妆、女方办嫁妆、出阁、送亲迎娶、拜堂、办筵席酒、闹房、参厨、谢媒等十二个礼仪过程。如今,选择旧婚俗结婚的新人,都按旧婚俗程序操办,特别是“哭嫁”已成为尊重父母的一种时尚。

“哭嫁”即是姑娘上轿前,即将离开父母、兄弟姐妹时的哭别。姑娘哭嫁有三层含义:一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自己长大就要出嫁了,丢下父母和亲人,各奔东西,今后难得相见,不能报答养育之恩,离别亲人各自就要成家立业,要是身为男儿该多好,因此心里感到万分伤心;二是对封建社会父母包办婚姻的不满,《诗经·国风》“新台有此,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除不鲜”表达的即是这个意思;三是怀念自己的童年生活无忧无虑,从此就要开始为人之妇,感到非常惆怅。

作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塘河婚俗,礼节繁多而紧凑,场面恢弘,具有浓郁的渝、川、黔乡土风韵。婚俗花轿、服饰做工考究,艺术价值较高。整个婚礼过程充满了嫁娶双方的喜、怒、哀、乐,汇集了儒、道、佛等多种文化;吹、打、乐极具地方特色,婚俗中的曲和词相当有艺术价值。

白沙“闹元宵”

白沙“闹元宵”民俗,以中华民族传统春节、元宵节为核心,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一直延续到次年正月十五日午夜,遵循着“道具准备——码头请水祭祀——大拜年——文化巡游展演——送神祭祀”的民俗过程,包括舞龙、花船、蚌壳、莲枪等多种文化样式,祭码头、抓龙麟、舞龙狮、烧龙灯,整个场面颇为壮观。

锣鼓喧天、炮竹震耳、铁水火花四溅“人在火中舞,龙在火中飞”,成为集中体现白沙古镇千年历史积淀和文化风貌的独特文化样式,在白沙、江津及其周边地区乃至重庆市内和西南地区都有其广泛影响,每年参与这一民俗活动的人数超过10万人。

况氏武术

况氏武术作为一个地方性拳种,真正让公众认知的是其成功入选了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在重庆市公布的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况氏武术名列其中,这也使得况氏武术从江津双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况氏武术是重庆市特有的地方性武术拳种,主要流传于重庆市江津双福地区,从其拳种的历史发展来看,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由其祖先况昌佰所创,并经过几代人的完善至明朝将领况祥成,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武术体系。况氏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军事搏杀有着很深的联系,是军事武术技能转化为民间武艺的一种典型。据资料记载,况氏武术在明末清初时入川,局现今已经有几百年历史。况氏祖先来到江津后,就开始把况氏武术在当地进行了传承,至今况氏武术在重庆已经传承了十二代。况氏武术因为源于古代军事文化,所以其武术体系之中除了特有的拳术外,还有着极为丰富的器械与武医内容。其中,器械套路包含了枪术、刀术、棍术等;武医则倾向于传统的中医治疗。

除了基本的拳术、器械、武医三个内容,况氏武术自身还有着武德修养等文化精髓。况氏武术在江津地区传承发展的百余年间,也不断的与其巴渝文化和地方性武术流派相融合,如况氏武术就在发展中很好的吸收了余门拳的精髓来完善自身的武术体系。

况氏武术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传统武术重实战、重技击的特点,在其拳理与拳法的应用上,很好的把其攻防技击精髓进行了展示。而且在况氏武术的传承过程中,其传承人十分重视技击格斗方式方法的传授,做到了“打练结合”的一种授拳模式,很好的把况氏武术的技击特点进行传播。

传统武术在当今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具有极为实用的技击特征,是其生存与发展的不二“法宝”。况氏武术这种重视技击实战的传拳方式方法,非常符合当前传统武术及其武术学习的根本需求。

江津酱醋酿制技艺

民国五年(1916年)至十五年间,江津几江镇就有“福星昌”、“源康”、“利生和”、“园顺号”4家作坊,专事产销油酱、食醋等。直至1998年,国营江津酿造厂改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

“江津醋酿制技艺”是采用优质大米、麸皮为主要原料,配置百味中草药,经酿制而成饮食调味品的传统技艺。“江津醋”独特的辅料,在于“百种中草药”进入食醋酿制,采用中药入醋酿制手法,致使多重化学反应而产出佳品。饱含民族民间药物入食的传统经验,以及老辈人古法酿制的实践知识。

“江津酱油酿造技艺”是采用优质黄豆、小麦为主要原料,酿造“江津酱油”饮食调味品的一项传统技艺。“江津酱油”发酵在不同时间段经历“固态发酵”和“稀态发酵”两次工艺流程,饱含传统技法技艺,具有自身的工艺特性和技艺特征。

江津烧酒酿造技艺

“江津烧酒酿造技艺”是产自江津区的蒸馏酒系而赋有烧烤特色名酒的一项传统技法技艺。

明嘉靖年间以来,江津酿酒业就以盛产烧酒而闻名于世。其酒醇厚甘冽、其味香飘街巷,乡民过客无不贪杯豪饮,江湖人称“江津茅台”,赞誉远扬。

“江津烧酒酿造技艺”的基本内容主要展现在烧酒酿造中的工艺流程和传统技艺上。工艺流程按其时期顺序为基础酒操作过程、勾兑工艺操作过程、灌装工艺操作过程等三大流程。其中“基础酒”的制作是体现烧酒品质的主要程序,重要的烧烤酿造技艺也就贯注其中。蒸馏酒烧烤技艺,具有其自身的科学原理,生产工艺分制曲、制酒、贮存、勾兑、检验、包装等多个环节。

旱码头龙舟歌会

“旱码头龙舟歌会”,是流传于江津李市镇在端午节当日既划干龙船又赛山歌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

明洪武二年(1369年)赣人李德辅辞去贵州曲靖知府, 落业李市。李市为南部山区乡民常年贩牛的市场,俗称“牛市坝”。由于李氏家族庞大,李市地名也由此而来。每年端午节期间,江津等地长江上划龙舟总会牵扯牛市场人流,乡民们既为聚集牛市人气,又为不甘心地赌气也要过节,这一念头萌生在人们心里早有时日。明末清初,端午时节,李氏等望族承头做会首,在李市街上划起“干龙船”来,一呼百应,四乡簇拥,百姓聚集,吼喊号子,唱和山歌,一时热闹非凡。

此后,每年端午节的旱码头干龙船以及喊唱民歌,融为一体,成其传统的民风民俗。至今,随古镇李市的百余年历史流转,此习俗名为“旱码头龙舟歌会”,经年保留,素有传承。

◎川江都市报记者 汤骏 整理

新闻推荐

泸州市三道桥社区 荣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川江都市报记者许世智本报讯近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主办的2017年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名单已在中央文明网等媒体公示。川江都市报记者获悉,泸州市江阳区...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