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之光 街巷转角装上了路灯 美丽泸州 幸福你我 无障碍设施建设让出行无忧 盏盏路灯照亮群众回家的路 “三无”院落变成“幸福小区”
秀美的沱江风光。
■本报记者 肖婷 张婷
城市不断发展,“老旧”的楼房街道容易成为脏乱之地。在三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脏乱逐渐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残疾人出行无障碍,老旧小区管理媲美商业小区……随着基础设施的提升,泸州城市越来越美,也越来越有“味”。
在提升城市品位过程中,泸州市深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开展了无障碍设施“零障碍”、背街小巷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和主次干道“白加黑”改造“四大攻坚行动”,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零障碍” 残疾人出行办事不再难
盲道作为无障碍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视觉障碍残疾人行走,已成为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随着泸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残疾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出行更方便、更舒心。
“我是一个盲人,以前小区门口的道路没有盲道,从莲花池公交站下车后只能拄着盲杖,靠着多年来的直觉走回家。前段时间政府实施道路‘白加黑\’工程,小区外的人行道上都新铺设了盲道,现在从江阳区大山坪的女儿家能很顺利地回家,我能从脚下感受到回家的路。”市民曾毅兴说,他虽然看不见,但通过种种细节,已能感受到创文给残疾人带来的便利。
完善盲道只是泸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其中一项,随着创文工作的持续开展,公共场所不断增加和改善无障碍通道,让残疾人出行“零障碍”。
在滨江路单碗广场,两侧均设置有两层的无障碍设施和明显的标识。由于滨江路高度落差较大,为了确保无障碍通道的坡度平缓,这里的无障碍通道修建成了折返式的坡道。残疾人和老年人可以通过这两层无障碍通道直达滨江路沿江步道。
外地残疾人来泸州旅游,从宾馆大门到连廊,均设置了无障碍通道,酒店大厅放置了备用轮椅,设置了残疾人专用卫生间。
位于大梯步广场旁的泸州市商业银行,除了设置有无障碍通道,还将电动门的开关设置在残疾人坐在轮椅上也能按到的高度。
残疾人去政务服务中心办事也不再难。“大厅门口右侧建有无障碍通道,大厅内设有无障碍厕所、洗手池等。残疾人来办事非常方便,我们安排了咨询引导工作人员帮助他们办事。”江阳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谢勇说。
B
创文改善了背街小巷道路的交通条件。随着泸州市创文工作全面铺开,一盏盏新路灯照亮各条街巷,给原本摸黑的居民带来了光亮。
朱达银今年68岁,在小巷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在朱达银的记忆里是那样深刻:夜晚进出小巷,从最初微弱的煤油灯,到后来的手电筒,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变迁。“巷子里绝大多数居民家都没有厕所,晚上只有打着手电筒到公厕解决问题,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朱达银说,一到晚上巷子里就关门闭户,很少有人出来散步,居民们都渴望能像外面的大街上一样也装上路灯。
今年3月,市路灯管理处接续小街巷路灯整治工程,对79条小街巷实施路灯安装,对21条小街巷实施路灯升级改造,在这条数百米长的小街巷里,每个转角处都装上了崭新的路灯。
看到越来越多的地方都亮着灯,照亮每一条街道,照亮群众回家的路,这便是我们最大的安慰。”市路灯处维护科科长刘勋智说。
和谐院落 “三无”院落也有幸福感
曾经,“脏乱差”是大多数人对老旧小区的印象。如今,泸州市一个个无自治组织、无物业管理、无安防设施的“三无”院落变成了“幸福和谐小区”。
江阳区南城街道铅店小区曾经是典型的“三无”院落,卫生环境差、治安案件高发、安全隐患多等问题一直为小区居民所诟病。从2014年起,铅店小区开始实施“三无”院落改造工作,在社区的帮助下,铅店小区成立了自治委员会,实行小区自己管理。自治委员会每月每户收取30元卫生费,用于门卫和打扫卫生支出,同时充分利用小区的车位创收,居民停车包月100元,并将这笔钱用于小区化粪池清掏、路灯维修等。
“三无”院落普遍存在安全设施陈旧、安保力量薄弱等共性问题,铅店小区突出抓好“人防”“物防”和“技防”,增设了大门、门卫室、围墙,增添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安装摄像头、电脑等技防设施。由小区门卫保安形成一级防控,由社区“红袖章”夜巡队和楼院自管委员会形成二级防控,由摄像电脑与派出所联网形成三级防控,实现门卫处与民警直呼,小区内监控直接连入“天网”。
除了安全感提升,还有幸福感的提升,曾经小区内杂草丛生,如今小区内有了标准绿化带,每天晚饭后下楼遛弯,还有免费的运动器材可以锻炼身体。而墙上、小区楼栋里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民公约、讲文明树新风等公益广告。
铅店小区的“蝶变”,在泸州市并非个例。随着泸州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深入,不少老旧小区已基本达到中档商品房小区的物业水平。
“现在住在这里安全、安心,以前大家都想搬出去,现在想搬进来。”居民王勇说。
道路“白加黑” 雨天清爽干净不“踩雷”
夏季总是多雨,在雨后次日清晨,市民行走在接近干爽的路面上,若不是微湿的空气,让人感觉不到雨水的存在。
这是泸州老旧道路“白加黑”升级改造工程的功劳。泸州市城区老旧道路“白加黑”升级改造工程涉及公路127条,整治面积125万平方米。
以往,遇到下雨,市民走在人行道上像是在“踩雷”,最怕的就是踩到松动的地砖,一不小心就会被溅一身泥水。
“现在人行道上铺设的材料看起来像沥青,但其实是透水混凝土。”据市政工程管理处市政道路维护科科长谢潮介绍,原有人行道采用预制块类面砖铺设,底层采用混凝土基础,雨水不能渗入泥土层。改造后,路面雨水经透水混凝土层与碎石层后渗入泥土层,使其能够吸收并储存部分雨水。
如今,行走在新铺设的“白加黑”道路上,即便是雨天,市民也能走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
新闻推荐
◎泸州日报记者李雪飞本报讯“许多人都没有想到把家里、办公室一些不用的老地图、老军事书等当废品卖会因泄密或者违反‘禁止将国家秘密载体作为废品出售\’的有关保密规定而违法。”昨日上午,泸...
泸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