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纳溪区:结出丰硕绿色经济果实

泸州日报 2017-12-13 11:50 大字

纳溪区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根本路径,让城市越来越美丽。游客用相机记录纳溪新村美景。纳溪打古镇茶场,富了村民,美了环境。纳溪花田酒地景区,昔日臭水沟,今日百花园。龙徊酒庄打造都市边的净土,是休闲度假好去处。

近年来,纳溪区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根本路径。伴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优化,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投向这座被青山绿水环绕的城市。

■本报记者 刘梅

竹屑曼舞,细蔑跳动。

12月6日,在泸州高新林竹产业园内,琳琅满目的竹编制品摆满大厅。泸州竹韵贸易公司的厂长张明春亲执竹蔑,为新来的学徒示范。“楠竹从这里出去,按斤计算,最便宜的每斤都要超过百元。”张明春手中的灯笼,四两竹篾,市场售价380元左右。

近年来,纳溪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竭力推进绿色林竹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林竹品种,提升林竹制品质量,调整林竹高新科技、精美工艺制品和原生态绿色食品的生产布局,巩固提升林竹产能,推动传统林竹商品向林竹“礼品”发展,依托林竹生态经济撬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已建成泸州高新林竹产业园、大旺国际竹种园、竹韵竹藤木组合中高端家私基地、黄龙湖红豆杉基地等“绿色经济园区(基地)”,实现林竹结构的初步调整。

去年,纳溪区林业总产值达43.9亿元,其中竹产业产值30.59亿元。

高新引领

林竹产业构建“绿色银行”

“泸州高新林竹产业园重点发展竹制新材料、竹食品药品、竹家居用品、竹工艺品、研发培训等特色产业。”9月28日,在泸州高新林竹产业园开园仪式上,纳溪区主要负责人介绍了园区的主要产业及发展方向。

纳溪区有竹林面积76.6万亩,是著名的中国特色竹乡。纳溪的竹资源,除了生产竹浆纸外,目前没有其他有效的产业链条,单一的产品受市场影响较大。除去砍伐和运输成本,基本没有剩余,无法让绿色的林竹资源转化成竹农的致富资本。

如何在守住生态环境底线的前提下,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

“将楠竹经过科学防虫、防腐、软化处理后,编织成中高端家具、工艺品等,竹篾每斤就能卖几百元,最高可卖到1000多元。”竹韵公司总经理周蓉进行市场分析找出路。

纳溪区采取“高新技术—深度加工—生产废料—林下种养—回归竹林”的“竹筒子”循环经济模式,促使竹林经济立体化发展,走出了一条“林竹结合、综合利用、循环发展、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把废弃竹屑、竹渣进行粉碎、消毒,然后接种培植成竹荪、木耳、蘑菇菌种,将种菌残留的菌包送进蚯蚓养殖场,养殖蚯蚓供给林下禽畜,最后剩余的渣土返回竹林,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奇竹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理介绍,通过这样的循环,每年每亩毛竹林综合产值可达1万元以上,每亩毛竹农户可实现增收4000元以上。

依靠丰富的林竹资源,纳溪立足竹编产业的悠久技术和市场优势,围绕竹林、茶林、果林做文章,开辟“林(茶)禽结合、循环发展、示范带动、农民增收”的新路径,着力延伸林竹、茶果产业链条,提升林竹生态价值,将生态资源变成带动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绿色主导

林竹生态盘活乡村旅游

白节镇高峰村是大旺竹海林区的核心区,有10万亩林海。去年,高峰村的张治国放弃多年漂泊,毅然回到家中办起农家乐高峰农庄。“打工每月也就挣三四千元,家乡变美了,游客多了,回家也能挣那么多钱。”张治国对未来很有信心。

昔日,纳溪林区不通公路,不通网络,竹农守着“金山”不能致富,望着满山青翠,满肚子是“苦水”。“传统的伐竹销售,除去砍工和‘挑脚\’费,若是再管伙食,卖竹子就是亏本生意。”回想以前的日子,村民不出门打工还能做什么?

2012年,纳溪区借助丰富的森林资源,主导绿色农业供给侧改革,改善林区基础设施,畅通林区道路,依托天仙硐、凤凰湖、鼓楼山、大旺竹海等生态景区发展“全域旅游”。如今,花田酒地、香海桂花公园、大旺竹海森林公园、凤凰湖湿地公园已经成为远近游客的康养圣地,旺季游人如织。近郊游、乡村生态旅游、‘全域旅游\’的格局已经完成布局。

“踏晨曦登山漫步,享受自然的馈赠,伴落日下山归来,一桌农家饭,品味田园绿色佳肴。”呈现出一幅绝美的生态旅游图。

“今年又承包了30万亩楠竹林,我们将对冬笋等林下系列产品进行‘礼品\’式包装,实现绿色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周蓉明白,随着游客量直线上升,旅游绿色商品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大。竹藤木结合的绿色家具已获国家专利,竹片酿制、竹液勾兑的竹酒已经走向市场,桂花糕、桂花饼快速填补着“礼品市场”的需求,青山绿水不再是昔日的苦水,正在蜕变成农民发家致富的“掘金地”。

2012-2016年,纳溪区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35%,旅游年总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去年,纳溪区全域森林康养生态旅游人数突破600万人次。

行走在纳溪山野,百里青山绿水,正释放着生态红利:农民凭借青山绿林增收致富。“游山玩水、好享纳溪”已成为纳溪全域生态旅游的新注解。

关 键 词

■本报记者朱虹

关键词1:资金整合

2017年,纳溪区以资金整合使用为重点,精准输送扶贫“血液”,全年整合投入各项资金2亿余元,重点突出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资产收益扶贫,确保贫困群众切实享受扶贫成果。

打好“特色牌”,依托贫困村资源现状、气候条件、产业优势、基础设施等实际情况,统筹谋划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切实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做好“增收题”,提高农村资源资产市场化程度,增强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将资产收益进行分红,实现业主、村集体、贫困户三方共赢;算好“致富账”,加大小额信贷扶持力度、推动电商扶贫发展、开展专项就业行动,以稳定的增收措施切实增加贫困户收入。

关键词2:责任落实

2017年,纳溪区紧扣“全面脱贫”战略目标,聚焦党政主责、干部主帮、基层主推,层层签订“军令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扎实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当好“冲锋员”,全区5244名干部深入脱贫最前线,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将脱贫攻坚列入综合目标考核,与考核奖励、评先争优、提拔任用直接挂钩;深耕“责任田”,精准督导问责,成立脱贫攻坚专项督导组,每月定期针对镇、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倒逼各级各部门责任人下深水解决问题,扎实开展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等专项整治,切实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打好“脱贫仗”,精准识别和退出管理,严格按照贫困识别程序,坚决防止虚假脱贫、数字脱贫。严格退出标准、健全评价和验收体系,保障脱贫退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3:政策兜底

纳溪区紧盯贫困群众迫切需求,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扶贫政策,注重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全面落实低保兜底、医疗救助、教育扶持、危房改造等多项政策兜底。

“扶志+扶智”两手抓,坚持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优先享受各类教育资助政策,建立贫困户家庭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全过程保障机制,惠及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5万人次;“健康扶贫”共建共享,全面落实四个“百分之百”、贫困人口区内就医“零自付”,精准实施全民预防保健,加强500万元卫生扶贫救助基金的管理使用;“住房保障”全面落实,压紧压实危房改造责任,提高D级危房改造补助标准,按照650元/平方米补助标准推动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全年实施危房改造2500余户,确保所有贫困户住房安全;“低保兜底”全面覆盖,及时将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贫困户纳入低保,全面实现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实现“应保尽保”,今年以来,全区农村低保累计救助人次8.56万人次。

新闻推荐

泸州:为全市民警开展心理健康巡回服务

为帮助基层一线民警缓解身心压力,调整麻痹懈怠、疲劳厌战等情绪,泸州市公安局落实从优待警措施,组织专家团队深入7个县(区)局,开展“全市公安机关心理健康巡回服务”活动,激励广大民警以更加饱满的...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