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平台建设“驱动”城市转型
2007年至2016年的转型十年,泸州已构建起“一主四副多点”的新型城镇体系,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本报记者 牟科 摄
■本报记者 罗森波
上月底,泸州市开工100余个城建、产业、交通类项目,总投资逾621亿元。实际上,开建这批囊括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终端、绿色建材、航空制造、现代医药、教育卫生、住房保障、通村公路等领域的重大项目,泸州有着重要考量:既要为全市转型升级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又要为民生改善积蓄力量。
作为全国天然气化工发源地,泸州是国家15个大化工基地和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然而,经过多年开发利用,泸州天然气资源逐渐枯竭,天然气化工及关联产业衰退明显,民生、环保等问题日益凸显。城市该如何转型?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霖表示,2007年至2016年的转型十年,作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的泸州注重顶层设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探索形成了“以平台建设引领城市转型”的酒城模式,推动泸州不断提级升位。
——打造产业转型平台: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形成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泸州国家高新区、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泸州空港产业园区等几大产业转型平台。在这些“舞台”上,白酒、化工、机械、能源等传统产业改造不断升级,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速,发展大戏次第上演。目前,泸州产业发展已初步实现由单一结构向特色多元转变。
——打造城市转型平台:抢抓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以及“双两百”大城市目标列入国家《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等机遇,以两江新城、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等为载体,按照“新城突出基础先行,老城突出完善功能、方便市民”原则,布局沿江产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设施,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建成生态文明美丽泸州。现在,全市已构建起“一主四副多点”的新型城镇体系,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截至2016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35.6平方公里、人口达135.62万,实现城市空间布局由独立分散向集约有序转变。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高起点打造泸州老窖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泸州国家高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5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51个;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9家、省级创新型企业64家、市级科技型企业607家。产业发展有了科技支撑,全市发展方式实现由资源主导向技术导向转变。
——打造交通基础设施平台:发挥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重要交汇节点的区位优势,推进“一横二纵五港区”水运体系、“一环八射一横”高速公路网、“三纵四横”铁路网和西部地区重要支线机场建设,初步形成“水、公、铁、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泸州区位条件实现由川南内陆向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转变。特别是高速公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相继建成纳黔、泸宜、泸渝、成自泸赤、宜叙、叙古6条高速公路,总里程达455公里,从全省第十跃升至全省第三、川南第一,实现年年通高速、县县通高速。
——打造民生改善平台: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设泸州医教园区和西南医疗康健中心,逐渐形成对川滇黔渝结合部6000万人的辐射能力;现有4家三甲医院、5所高等院校,全面推行全民预防保健,提高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社会保障实现由点面结合向全面覆盖转变。
转型十年,泸州市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增长3.5倍,在全省排名由第9位上升至第6位,正从资源枯竭的工业城市向城市功能完善、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强、宜居宜业承载力高、带动周边发展辐射能力强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型。
新闻推荐
蒋辅义调研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强调 要与时俱进 调整和更新办法举措
昨日,蒋辅义(中)等市领导在海吉星农产品商贸物流园项目调研。本报记者罗森波摄本报讯(记者罗森波)昨(14)日,市委书记蒋辅义率队调研重点项目推进工作。蒋辅义先后调研了滨江路项目、中天城投项目、和润集...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