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人车互礼让 路上有文明

泸州日报 2017-09-22 11:52 大字

“文明交通”意识已根植在广大泸州市民心中。 本报记者 牟科 摄

■本报记者 肖婷

今年9月,阔别家乡泸州多年的“海归”王檬雨回来了。刚到泸州,王檬雨便对街头巷尾的景象连连点赞。她看到的是,宽阔的道路两旁规范停放的车辆,在斑马线前主动停车避让行人的机动车,人车相互礼让……

近三年来,随着泸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不断深入,文明交通意识已在市民心中根植,文明交通行为正在每一个细节中体现。

驾驶员说 斑马线上有文明

50米观察,30米减速,20米准备刹车,10米内驾驶员停车让行……这是泸州市“5321”安全礼让行车规程,提醒驾驶员文明驾车。随着“5321”规程的实施推行,驾驶员的素质也愈发提升,在斑马线前“逢人便让”已成为驾驶员的自觉行动。

“现在好多驾驶员在斑马线上都会主动礼让行人。”出租汽车驾驶员欧阳志评说,“文明就是一种意识,以前有的,我们正做得更好,以前没有的,现在也有了。”

如今,“斑马线上的文明”是泸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驾驶员的文明不止于此,还体现在方方面面。

近日,市公安局发布《关于主城区机动车禁鸣喇叭的通告》规定,9月17日起,在主城区一环路(含一环路)以内范围为禁鸣区,禁鸣区域内机动车24小时禁鸣喇叭(笛)。旨在进一步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共同维护好道路交通秩序,给市民提供一个安全、畅通、安静、有序的工作生活环境,促进文明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下转第六版)

新闻推荐

泸州小伙返乡养鱼带出“新渔村”

9月16日,笔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丹林镇丹松村,一个个由稻田改造的鱼塘碧波荡漾,鱼儿不时跃出水面,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丹松村能成为江阳区有名的渔业新村,多亏了张子华的示范带动。”拦溪筑堤荒...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