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新闻网员工坚持融合创新发展,立足岗位,爱岗敬业—— 以行动续写网络版“雷锋日记”
泸州新闻网采编大厅里,员工正在工作。 泸州新闻网供图
■陈希 本报记者 朱虹
走进泸州日报融媒体大楼,一左一右两个正方体上几行字展示了泸州新闻网的主要荣誉: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全国300家城市网站综合影响力十三位、中国新闻网站最具公信力50强、全国地方网络媒体最具本土影响力网站。
这些分量颇重的荣誉见证了泸州新闻网自2012年正式并站运行以来在新媒体发展的道路上探索而进。泸州新闻网坚持融合创新发展,立足岗位学雷锋,爱岗敬业做贡献,发挥泸州新闻网网络宣传优势,继续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以实际行动续写网络版的“雷锋日记”。
员工集体学习“吃苦”
泸州新闻网总编辑周亚强说,泸州新闻网和传统电视台、报社最大区别在于,这个年轻的单位员工大部分为80后和90后,甚至90后居多,相比于老一代新闻人,他们对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没有深刻的理解。
于是,泸州新闻网员工时不时集体学习“吃苦”。
泸州新闻网通过参观报史陈列馆、范长江故居等形式,加强采编人员正确的新闻观建设。利用每周一次的站务会定期开展培训、学习,树立敬业理念,彰显奉献精神。同时利用“老带新”的传统模式,聘请电视台、报社的前辈为网站记者编辑进行业务培训和新闻精神塑造。
经过长期学习,泸州新闻网已经逐渐形成资深、骨干、主力合理结构的新闻采编团队,年轻员工们也成长为学习榜样精神的生力军。特别是这支年轻的网络采编团队在一些急难险重的采访和新媒体产品生产过程中不怕累、不怕苦、冲锋在前,涌现出了自学成才“程序猿”郑义、重病不下火线“大神摄影记者”王雨航、三万件问政背后的“表哥编辑”陈林峰等模范先锋。
中专毕业的技术人员郑义通过不断钻研自学,成长为网站技术部主任,独立开发泸州市数十项网络传播平台;2012年7月23日,泸州遭遇特大洪灾,身患白血病的摄影记者王雨航数日坚守在长江抗洪一线,动态报道抗洪抢险点滴故事;泸州市网络问政平台年受理问政数量已达万件,责任编辑陈林峰耐心处理每一项问政,严格制图制表进行分类归纳,被同事亲切称为“表哥”。
甘做网站一股清流
在互联网传播碎片化、多元化、复杂化的媒体时代,泸州新闻网始终坚持传播网上正能量,壮大网上舆论阵地,宣传泸州版“雷锋”的好人好事和泸州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主动延伸服务触角,创新打造“有话请您说”网络问政平台,为群众和党委政府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成为网站的一股清流。
2017年春节即将到来之即,泸州民警蔡松松勇救落水儿童光荣牺牲。在蔡松松牺牲当晚,泸州新闻网6名编辑连夜工作近10小时,从动画的制作到音乐的筛选,力求每一个细节更加温暖感人,最终创作而成的H5产品《他用生命温暖了整座泸州城》,引发数十万人发朋友圈,为英雄开展网上祭奠活动。
“有话请您说”网络问政平台自2012年打造以来已成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回应群众诉求、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渠道。目前已办理网民问政35860件,办结率100%,网民满意率98.1%,组织在线访谈188期,回答网民提问3960个,访谈视频点击39.4万次,主题帖查看46万次。
周亚强说,以前,大家反映问题要到处跑路,不少人会跑冤枉路,现在网络问政平台搭建起群众与政府沟通的平台,由群众跑路变为让部门替群众跑腿,做到事事有回音。
15日记者采访当天,恰好遇到每月开展的“第三方评议”,邀请社会各界人士站在中立的角度评议职能部门处理问题是否到位。
网络问政平台不是花架子,解决问题是否满意由群众说了算。目前,网络问政机制更加完善,定时定期回复,市民不满意结果还可以“拍砖”给“差评”。市委宣传部和市纪委(监察局)将各县(区)、市级部门(单位)网络问政工作开展情况和问政事项办理情况纳入年度思想建党目标考核和政风行风群众满意度测评,直接与部门年终挂钩。
泸州新闻网在一次次网络正能量传播的过程中吸粉无数。截至9月1日,网站日均流量已达到25万人次,旗下新媒体平台用户数超60万。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吴娟文明交通是城市形象的名片、城市文明的标志。记者近日观察了泸州市部分斑马线,发现遵守交通规则、文明过马路的行人多了;车辆不抢时间、不鸣喇叭、斑马线上礼让行人的也变多了。市民...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