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乡村教师韩璐:要用爱和知识照亮乡村未来

四川农村日报 2017-09-12 06:02 大字

中午间歇辅导学生。

编者按 到9月10日,教师节已走过33年岁月。

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重大。而扎根乡村的基层教师更值得全社会的尊敬和爱戴。他们用父母一样的情怀守护着留守娃,用知识改变着他们的命运;他们也要与自己面对的现实进行抗争,修炼自我的人生境界。尽管他们的经历不同、环境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执著坚守。

今天,我们送上迟到的祝福:老师,您辛苦了!

□张光双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每天早上6:30,家住泸州城区的青年教师韩璐,雷打不动准时出门,或搭同事车或乘公交车前往20多公里外大山深处的纳溪区天仙镇小学。虽然每天来回要两至三个半小时,但5年来,韩璐却没有打退堂鼓。虽然她曾有机会进城并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但她最后还是放弃了。对此她说:“是天仙小学和这里的农家娃给了我三尺讲台,我就要用爱和知识照亮他们的未来!”

感动:自愿坚守大山深处

今年29岁的韩璐从小生长在泸州城里一个普通医生家庭,但韩璐对行医不 “感冒”,一门心思想着能像学校教自己的老师一样,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教师。

2004年,韩璐高中毕业,在父母并不完全支持的情况下,她填报了重庆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然而,命运好象有意捉弄她,在大四时就开始留意泸州老师公招的她,却连续三年败北,每次成绩出来后总是落后一名,招两名,她排第三;招三名,她排第四……

2012年,在历经三次老师公招后的韩璐,又瞄准了纳溪区的教师公招。这次,韩璐如愿以偿,并选择到了离家20多公里外的大山深处——纳溪区天仙镇小学,当上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

“当我第一次走上讲台,面对讲台下纯洁可爱的孩子,那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时,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了,那时我就暗下决心,尽己之力不让那一双双眼睛失望。”韩璐说起5年前第一堂课的感受,记忆犹新。

然而,毕竟离家20多公里每天奔波,尤其是面对一个个同事尤其是后来的同事都选择进城或进政府部门工作,韩璐也曾动摇过,她考调泸州某区政府政务中心工作员,经过了笔试、面试、政审考察后,她却放弃了。当别人替她惋惜时,她解释说:“还是舍不得山乡这三尺讲台,舍不下这些农村娃呀!”

心声:愿更多优秀教师扎根乡村

尽管家住泸州城区,但由于公交车方便,韩璐每天回家最多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自5年前韩璐来到天仙小学起,她就和其他老师一样,每天都是选择早出晚归。

“虽然自己辛苦点,但天天还是能见到家人,心里也特别开心。”韩璐说,但有一点令她困惑的是,好些年轻老师,特别是专业学校毕业的音乐、舞蹈、体育老师来到学校后,虽然同样住城里,但大多呆的时间不长。“5年前同我一起到校报道的另4个年轻老师,在三年前就全调进城里或通过考试进了机关工作,其实现在乡村老师除了待遇略低于城里外,学校环境和办学条件并不比城里学校差。”

走进位于一道山梁上的天仙小学校园里,三层的教学楼宽敞明亮,透明的食堂整洁卫生,依山而建的运动场,除了有篮球场、乒乓球台,还安装了各类体育健身器材。“这两年,农村学校的硬件改善很多,我们也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乡村少年宫,琴棋书画课只要有老师也能正常开设。”韩璐说,但硬件的改善,却没能挡住一些年轻老师离去的脚步,尤其是专业优秀的年轻教师。在这5年间,韩璐粗略估算了下,总数不到30个老师的学校,至少有20多个老师先后离开,新来的没多久又要走,对学校的教学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与老师一同流失的,还有学生。“上学期有12个班,这学期又减少一个,只有11个班500来个学生,少了几十个。经济条件强一点的,或者父母进城务工的,大部分都把孩子送去城里读书。”韩璐说,虽然一个个年轻老师甚至骨干老师们因为待遇等原因选择离开乡村讲台,但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期盼有更多教师能坚守乡村,因为现在留下的这些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能与城里学生相提并论,但读书是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重要通道,身为教师有责任尽己之力,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也有春天,用知识照亮乡村的未来!

新闻推荐

纳溪区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要求 抓好“两个关键” 高标准做好工作

本报讯(记者朱虹)近日,纳溪区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要求严格对标,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会议要求,全区机关干部职工要发挥表率作用,以实际行动引导广大群众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说文明话,做文明...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