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有妙招
武正明的荔枝树上满是树苗。 本报记者 简放鹏 摄
■曹超 本报记者 简放鹏
近日,市农业局、林业局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了泸州市一些农户、业主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做法。记者为此到农户、业主家中进行了实地采访。
收购竹枝毛料年产7万把竹扫把
一年生产7万把竹扫把,纳溪区白节镇高峰村8组李伟的原料问题咋解决的呢?9月3日,李伟向记者介绍:在大旺竹海,竹枝毛料一年四季都不缺。”
白节镇大旺竹海是泸州市最大的楠竹基地,目前种植面积达到了10万亩。按照楠竹“轮流伐竹、轮流养竹”生长习性,这里的村民每年都要砍伐一批楠竹出售,同时再养护另一批楠竹生长,由此保证了李伟扎竹扫把的原料需求。
在楠竹砍伐后,竹农将竹枝丫收集起来,并将叶子适当打落,扎成直径2厘米的小捆,制成半成品的扫把捆。李伟以每小捆0.8元的价格买过来,然后以4小捆竹枝丫为原料,绑扎成一把竹扫把。每周,李伟将竹扫把送到自家设在泸州城郊的门市里,以每把8元左右的价格批发给商贩。
丢弃荔枝条摇身一变成树苗
在很多果农看来,矮化荔枝树多是直接将树干按照一定的标准直接锯掉,待其来年发新芽。那锯下枝干上的枝条也只能当柴烧。
然而,江阳区石寨镇新学村1组武正明的做法不同。在他家矮化的荔枝树上,树上密密匝匝的枝条中下部都被一个鸡蛋大的稻草泥团包裹,枝条依然还有生机。
“别小看这个小泥团,它里面包裹着的全是新长出的根系,剪下来后就是一株树苗,定植一年每株可卖20元。4根矮化荔枝树,少说也要剪出2000株树苗。”武正明高兴地说。
武正明今年66岁,从事荔枝种植已有20多年,他种植的100多株荔枝树,经过20多年的生长,全成了一二十米高的大树。每年挂果的荔枝缀满枝头,但由于树太高,采摘却不便。
由此,从2013年开始,武正明开始陆续对荔枝树进行矮化处理。在矮化荔枝树过程中,武正明并不是直接将荔枝树枝干锯掉,而是在矮化之前,将长势好、具有繁育品种特性的壮年结果树上枝龄在2—3年生的枝条作为树苗材料,对其进行环状剥皮处理,在环剥皮后5—7天就包上生根基质营养团。
武正明介绍,在包生根基质营养团时,先将包扎薄膜一端扎紧于圈口之下,形成喇叭状,填入木糠、苔藓等混合生根泥,压实后把膜包成筒形,扎紧上端即可。
为了使圈口多发根、早发根,在包泥前,他在上圈口的韧皮和木质之间,涂上生根粉等。大约两个月后,便可以生发两三次根,这时即可把“枝条苗”剪离母树。
经过培育的矮化荔枝树苗每株可卖20元,因成活率极高,根本不愁销。武正明家4株矮化的荔枝树每年可为他带来1万多元的额外收入。
竹屑变竹炭市场热销
以前被当作废物处理的竹屑、木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制作竹炭的上等原料。在纳溪区渠坝镇清凉村曾林奎的竹炭加工车间,记者看到已烧制好的竹炭正被打包装箱,准备销往武汉、上海、成都等地。
纳溪区是全国13大杂竹产区之一,竹林木林面积达到76.6万亩,为生产竹炭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产品意识的增强,具有无污染、吸附异味、防霉、防虫、吸湿、保健等功能的环保竹炭产品,受到了市场青睐,需求量激增。
2013年,曾林奎看准竹木废弃渣料商机,来到渠坝镇,投入1000万元建成了纳溪区第一条竹资源废物循环利用生产线并投入生产。
据了解,该生产线将竹屑、木屑和锯末等废弃渣料,经过粉碎、烘干、高压合成、干馏热解炭化等流程处理后,制成竹炭,每月可“吃”掉购回的竹屑和木屑及锯末等废物800吨,年生产成品竹炭2000吨。该产品在武汉、上海等市场很受欢迎。
据曾林奎介绍:“这条生产线虽然‘吃\’的是500元一吨的废料,且废料与竹炭成品比率达到8比1。生产1吨竹炭的成本是4000多元,但竹炭产品一吨卖到2万元,增值5倍,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新闻推荐
生态主题公园内,文明宣传牌随处可见。川江都市报记者李佑天羽摄■川江都市报记者曾刚每逢节假日,泸州市忠山公园、龙透关公园以及东岩公园等主题公园内,游人络绎不绝。公园里“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等...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