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山的文学追梦人 “或许,他们也怀有些许名利思想。然而那名,是因为文学而赢得的民间尊重;那利,是因为文学而赢得的健康身心。三位山翁诗人引发我的反思:只有卸下
左起,龙中枢、张文全、王尚贤。三人联合印制的诗词集。
——著名作家、《山楂树之恋》编剧肖克凡
8月15日,已过立秋,天气仍酷热难耐。我们驱车赶往纳溪区白节镇高峰村采访三位农民诗人——68岁的张文全和龙中枢、81岁的王尚贤。来到目的地,“山翁诗社”是一间临街门面,今年才由政府为他们租赁、装修、添置桌椅笔纸。四周的民居要么是副食店、要么是饭馆,诗社夹在中间显得有些突兀和独特。三位老人早等候在内,灰白的头发、苍老的面容、古铜色的皮肤……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模样呀!倘若邂逅在田野间,记者断然不会识得他们诗人的身份。
在一般人眼里,农民就该在田野耕种,还要写诗?这是一件很不合常理的事情。但是,他们因为初心而爱,从泥土里吸取养分创作的诗词,像山野一样的粗犷、竹木一样的原生态、山间白云一样的有韵;又仿佛刚从地里长出来的粮食蔬菜,新鲜又富有营养……
诗词结缘 农民诗人的文学初心
81岁的王尚贤在“大旺三翁”中年岁最大、文化程度最高,也最早开始业余诗词创作。因为上过5年私塾,学过《声律启蒙》《四书五经》《百家姓》等,王尚贤成为村里的“知识分子”,是县里的扫盲老师之一,写的对联和诗词在当地颇有名气。期间,他写的诗歌《给同志们》还上了纳溪县的《扫盲简报》,被县里评为扫盲积极分子。
1962年,仅上过3年小学的张文全和龙中枢,在参加完王尚贤的扫盲学习班后,仿佛“冥冥注定”,两人开始学习诗词的填词创作。因为共同的爱好,三个人很快聚在了一起。
在王尚贤的影响下,张文全和龙中枢到处去借书看,一天不看就总觉得心里少了点什么。因为读书少,书中不少字不认识,句子词义也不懂,可难为了两位大龄学生。张文全和龙中枢除了请教王尚贤,就学着翻阅字典,硬是一字一句地开始琢磨。只要其中一位创作出了作品,三人就马上聚在一起分享、探讨、修改,诗词的用词、韵脚对仗,无不一一修改好几遍,直到三人都满意为止。
几十年里,家乡美景、好人好事、国家惠民政策……都成为三人笔下创作题材。“不管田间劳动时,还是赶集、外出走亲戚,我们都随身带上笔和本子。只要产生了想法就马上写下来,这个习惯已经保留了几十年啦。”王尚贤说,幸运的是,家乡美景如画,农耕生活亦是甘苦相杂,让三人创作灵感不断,作品频出。至今,三人陆续创作诗词近400首,出版诗词集好几册。他们联合印制的《山农诗苑》,犹如盛开的山野小花,散发着不一般的文学芬芳,被邻里街坊传读。今年,几名附近的农民慕名而来,想要加入诗社搞创作。“这是好事啊。政府重视支持,大家都可以增强文化素养,提高文明程度,我们赶上了好时节!”三位老人喜不自禁。
去年一个夏日,龙中枢去邻村走亲戚,路上看见一位老人在收割庄稼。老人须发皆白,身形佝偻,看上去已过古稀之年。晚上回家时,龙中枢看见老人还在田间劳作,便问老人为何还不休息?老人答:“国家政策好了,种田都有补助,要好好干活撒。”当晚月朗星稀,山林寂静,周围都是夜鸟和小虫的声音,好一幅农民夜耕图。龙中枢大受感触,回家后连夜写出一首诗抒发心中感慨:“两鬓斑白亦未闲,披星戴月在田间。路边客问农桑事,惠民补贴乐耕田。”
用诗描绘生活,把生活过成了诗。正因为如此,三人枯燥的农耕生活充盈诗的气息,不仅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与悠闲,更有一种安平乐道的淡然。
坚守梦想 让诗词浸润乡土人生
采访中,我们亲眼目睹“山翁诗社”墙上挂着的诗歌作品,翻阅《山农诗苑》等诗词合集,不禁惊讶于这些诗词的情真意切、不哗不噪,以及安贫乐道的气质。如“名山翠竹染轻烟,泉出东村挂秀帘……”张文全的一首《云溪竹海》将家乡的秀美镌刻在了诗文之中,这首诗词获得了2016年泸州市“春天诗会”比赛二等奖;“雄关漫道架天梯,步步登高观翠微……”龙中枢在游家乡的白云山时,将这山川之美抒发于笔端;“……漫步花丛探玉蕊,轻龙树冠抚金尖……”王尚贤将在游园看到的景象细细勾勒出来,诗词中有景、有人、有物,让人联想起几个词语:日子、家乡、国家。
“刚开始村里人都说,这诗词既不能弄钱,又不能弄粮,写它做啥?酸唧唧的东西看不懂。” 他们这种“奇怪”的爱好,引起了周边人的好奇和嘲讽。
三人居住的小村庄清幽秀美,但也有封闭和滞后。干完农活,大家三三两两相约去喝酒、打牌,一些乡间纠纷、斗殴闹事便出现在坊间。但三人至今没有这些习惯,他们将自己的精神生活寄于诗词之中,诗词就是他们的“娱乐项目”,只有在创作这些诗词、吟诵这些诗词时,他们才能真切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生乐趣,这份热爱是纯粹而美好的。于是,田间、街头、饭桌上,便常常出现一道“违和”的场景——三位老人埋头写作,即兴之余旁若无人地拍案大笑、大声诵读……一段时间成为远近闻名的“怪人”。
其实,细细研读三人的诗词,通俗易懂又不乏文学内涵,简单明了却字字饱含深情。正如他们所言,“诗词不仅要体现作者的人生观点,亦要事关当下一事一物一人。”、“诗词中人,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影响别人,才不枉此诗。”
临走时,龙中枢老人告诉我们:“因为有梦,所以才坚持。”一句极简的话,道出三位老人不一般的故事。
几十年的岁月缓缓流淌而去,一片竹林、一条小溪、一座山岭……乡间的一花一木、一山一水,都在三翁诗词中呈现。他们根植于乡间的深厚土壤,他们的文学之心如同满山青竹,该出笋时破土而出、该拔节时伸展挺立,迎着阳光生长。
有理由相信,在这片土地上,每每待到收获的季节,除了金黄的稻穗,还有一粒粒喜人的精神硕果。
新闻推荐
本报讯(川江都市报记者杨理)昨(23)日早上,市民胡先生刚从银行取了钱,因粗心大意,将装有4万元的手包落在出租车上,直到回家后才发现钱没了。幸运的是,胡先生遗失的手包被出租车师傅李德康及时发现,并将其归...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