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秸秆稻草变废为宝 种植蘑菇循环生财

泸州日报 2017-08-04 19:21 大字

本报讯(曹超 陈有生 记者 简放鹏) 7月23日,在纳溪区打古镇白云村九组穿村而过的公路边,葱郁的果树将一栋小别墅掩映其间,院内院外花草生机盎然,井然有序。

“能生活在这样好的环境里,得益于烧上天然气后,将种地留下的秸秆稻草变废为宝,让我们一家子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小别墅主人、白云村九组组长王泽英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2012年8月,打古镇实施“能源清洁工程”,让王泽英一家烧上了天然气,由此告别了做饭烟熏火燎的历史。

但是,用上了天然气,一个新的难题又摆在了王泽英面前:每年种地留下的三四万公斤稻草秸秆如何处理?

正当王泽英为自家的秸秆和稻草寻找出路时,电视上播出的一条业主利用稻草和秸秆种菌菇的致富消息吸引了她。第二天,王泽英就与该业主取得了联系,并前去“取经”半个月。

回来后,王泽英花了2万余元买回了切料机、搅拌机、装袋机、锅炉等机具,将丢弃的稻草、秸秆、玉米芯等材料利用,经过切碎、锅炉蒸、加料搅拌后装袋,就让三四万公斤稻草秸秆变成了一个个“生金变银”的菌包。

王泽英算了一下账:“1个菌包原料近5元,可产菇1.5斤,每斤价格按7元计,除去成本,每个菌包可获利5.5元。每年只需做1.2万个菌包,就可将我家的稻草、秸秆和高粱壳全部‘吃\’掉,还可以找6万余元的纯利润。”

“不仅能增加收入,还可以清洁环境,现在你看我的房前屋后,再也看不到秸秆满地的样子了。”王泽英说。

尤其令王泽英高兴的是,菌包在采收蘑菇后,菌包泥全部还土还田,不仅疏松了土壤,还可以当肥料用。近年来,王泽英家的20多亩田地,都没施化肥,每年节省化肥支出2000多元。

今年,王泽英又投入5万元,搭建起了一栋立体菇房,引进了可深加工的双孢蘑菇进行种植。双孢蘑菇既可鲜卖,又可烘制成干菇出售。

“接下来,我将走‘基地+农户’的路子,带动更多村民加入进来,让白云村成为泸州最大的蘑菇种植基地,让白云村美起来,让村民的钱包都鼓起来。”谈起打算,王泽英笑道。

新闻推荐

竹笋加工富村民

本报讯(李明星记者李界)在家门口卖笋、务工、分红,这是纳溪区打古镇普照村贫困户即将享受的福利。日前,打普路二期工程竣工,普照村利用产业扶持金修建竹笋加工厂生产玉兰片,待10月初加工厂建成后,这样的...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