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教师 红烛光芒照耀校园 记2020年“四川省五好家庭” 余廷兰家庭

川江都市报 2022-02-19 00:35 大字

余廷兰退休后在家练习书法

坐落在泸县与隆昌市交界处的嘉明镇罗桥,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在这里,流传着三个女儿接过母亲教鞭的感人故事,向世人展示出当代红烛家庭的风采。

◎ 川江都市报记者 陈猛

扎根乡村

既是老师校长又是全能“保姆”

1963年,泸县女青年余廷兰从泸县二中毕业,回到老家罗桥担任乡村民办小学教师。余廷兰在家里排行老七,共有兄弟姐妹9人,因父亲早逝,大哥和大嫂便撑起家庭重担,供养几个弟弟妹妹读书。早年艰辛的经历,让余廷兰始终保持着一颗感恩的心。

初执教鞭,迎接余廷兰的是几间泥瓦校舍,200余名学生和其他三位教师。第一天迈进教室,余廷兰就在墙上写下一句标语:永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学校,余廷兰身兼数职,除了教语文数学,还教美术、劳动、体育。即便在担任校长后,仍坚持为学生蒸饭、剪发,缝补书包。

1968年,余廷兰成家,婚后4个女儿相继降临人间。此后的日子里,在学校,余廷兰是老师和校长;在家里,她又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一边带着女儿割麦子、砍竹子、喂猪,一边教孩子背唐诗。

“我们姐妹四人的学费,是全靠家里卖猪换来的。”三女儿谢华回忆,哪怕日子过得再苦,父母也坚持供她们读书。

从1963年到1993年,余廷兰扎根乡村教育30年。如今,她常常收到“花甲学生”“古稀学生”发来的一条条短信:“老师,是您牵着我的手进入学堂,您用赤诚的爱解开我幼时的迷茫……”“老师,那泥泞的路上您常常背着我,而把您的女儿牵在手中,走过一道道山梁,给了我一生的力量……”

自强不息

是女儿和学生心中的榜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余廷兰报考上中师函授学习。在一群大龄学子中,余廷兰无疑是“大姐大”。面黄肌瘦的她常穿一身打补丁的衣服,抱着三女儿谢华去喻寺去听辅导课。每周一次,往返就是三十公里路。有一年冬天,大雪纷纷,余廷兰硬是坚持听完下午的课程,才匆匆往回赶。还没走到一半,天色已暗,雪片飘落,路上不见一个行人。饥寒交迫的余廷兰背着女儿一路小跑,浑身湿透……函授班的同学们知道后不禁感叹:“余姐的那股拼劲,太让人佩服了!”

1986年,大女儿谢咏梅考上一所师范院校,喜讯传遍十里八乡。第二年,余廷兰转为公办教师,哥哥送来匾额:苦尽甘来。那一夜,余廷兰放声痛哭。那哭声不知隐藏着多少青春年华,饱含着多少含辛茹苦。

最让女儿们刻骨铭心的是,母亲深夜备课的影子犹如一尊塑像。她让女儿们懂得,人要活得有价值!

每年春节,是余廷兰最开心的时候,因为总有几十个学生到家里来看她。

薪火相传

女儿们的事业从母亲那里开始

1996年,谢华大学毕业前,来到泸县嘉明镇罗桥小学实习。重返故里,谢华第一件事,就是去村里看望爷爷、奶奶。余廷兰特别孝顺老人,哪怕在早年最困难的日子,只要家里做好吃的,也一定会把公公婆婆请到家里。她对女儿们说,“让爷爷奶奶先吃,你们小娃娃吃的日子在后面。”此外,余廷兰隔三差五还会带上女儿,去帮邻村一位90岁老人挑水、砍柴。

1997年,作为第一个自愿分配回原籍的大学生,谢华回到泸县罗桥,恰逢余廷兰从坚守30年的教坛退休。新老交替、薪火相传,谢华牢记母亲嘱咐——“心有所待,必至辉煌”。

2004年,谢华又毅然放弃原校的行政职务,投身泸县二中外国语实验学校,继续当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

瞧这一家子,家风家教成果斐然:2020年,余廷兰家庭被省妇联、省文明办评为四川省五好家庭;余廷兰的4个女儿也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大女儿谢咏梅,泸县二中外国语实验学校任教,泸州市优秀教师、泸县优秀班主任;二女儿谢荔,四川省优秀企业家;三女儿谢华,被《中国教师报 》评选为“最美女教师”;四女儿谢琴,泸县二中城西分校任教,泸县优秀班主任、泸县优秀教师。

今日的成功,离不开寸草春晖,4个女儿深知:“这一份事业,是从母亲那里开始的。”

新闻推荐

云锦镇 多措并举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

本报讯(罗茂记者李界)“我们每天的主要任务是上山护林防火,来回巡查,不让火源进入森林。”近日,泸县云锦镇桂花村护林员张光全...

泸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