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文化名片 酒城更加彰显活力

泸州日报 2021-12-20 10:18 大字

分水油纸伞。崔宗喜 摄

龙脑桥于1996年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报记者 牟科 摄

□ 泸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倩 李界

“小朋友们,分水油纸伞是泸州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漂亮的伞,全是纯手工制作。”12月18日恰逢周末,江阳区分水岭镇伞里古街迎来了一群前来“研学旅”的学生,在带队老师的讲解下,来自泸州市兆和学校的学生刘静怡用画笔,绘画出了自己眼中伞里的美。

这是记者在共舞长江经济带·探源千年文脉”网络主题活动四川站活动走进泸州看到的一幕。近年来,泸州市不断推陈出新,在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打造充满活力的文旅融合名片,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活力,让泸州的历史文脉源远流长。

保护与传承文物“活”起来

“1573国宝窖池群”至今已连续使用448年,是我国现存建造最早、文物保护规格最高、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原生古窖池群落,是与都江堰并存于世的“活文物”。走进飘着酒香的泸州老窖国宝窖池群,参加活动的记者们无不为酿酒人的精湛技艺而感叹。“国宝窖池群充分展示了泸州独特的魅力,是泸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体现。”国际在线四川站记者李戬表示。

风过泸州不仅带酒香,龙文化的踪迹也随处可见。

雄踞在九曲河上的龙脑桥,修建于明代早期的洪武年间,距今有已有600多年,1996年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大的龙雕石板梁桥。桥中间八个桥墩分别雕刻了龙、麒麟、青狮、白象四种瑞兽,造型生动别致,工艺精湛,艺术品位高,为中国桥梁石雕艺术一绝。

为避免洪水冲刷,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政府将龙脑桥提升了1.3米。如今,泸县还在龙脑桥周边统筹建设了龙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通过“雨坛彩龙”等舞龙形式不断传承龙文化。

泸县不仅加强龙文化的保护,同时还加强对宋代石刻的保护。走进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充满“南宋烟火气息”的石雕群让人流连忘返,这里不仅有南宋时期的服饰、守卫、歌舞盛世,还有白虎等瑞兽的雕刻,让人梦回南宋。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成为泸县保护历史文物的典范。

擦亮泸州名片 文旅产业火起来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泸州,长江边的美酒之城。如今,东门口城楼已成为泸州的网红打卡地,码头文化的气息依旧,泸州的美酒香飘海内外。

以文旅产业为依托,擦亮泸州名片,更加彰显着酒城的活力。

“近期我们和芬兰有关公司联系对接,推广分水油纸伞这一文化品牌。”12月18日,泸州市江阳区毕六福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俊说。

“中国油纸伞的历史有上千年,油纸伞很美,古人用桐油刷到伞面起到很好的防雨作用,老一辈人留下的手工技艺不能丢,要永远传承下去。”毕家油纸伞第六代传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说。

2016年,毕六福凭纯手工精巧制作的一把直径16.2米的油纸伞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中国“伞王”,毕六福油纸伞也被专家称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

除了重续油纸伞制作工艺,创新更必不可少,做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和偏好的油纸伞才能更好传承。于是,毕六福携其儿子毕原绅悉心研究,对油纸伞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进,先后创新制作了加沙工艺油纸伞、石印油纸伞、无桐油味和芳香防雨型油纸伞等,为上千年的古韵油纸伞文化掀开了新的篇章。

近年来,泸州市通过发展特色旅游业态建设等,深度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不断加强文旅融合的探索,让文旅产业惠及更多群众。一个个文化产品、一条条文旅精品路线的登台亮相,打响了泸州酒文化、龙文化以及非遗油纸伞等一张张名片,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泸州力量。

新闻推荐

泸县司法局 举行合法性审查 业务培训会

本报讯(蔺林霜)近日,泸县司法局举行镇(街道)合法性审查业务培训会,以扎实推进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工作,提高镇(街道)依法决策能力和水...

泸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