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收 四川再生稻托起“吨粮梦”
“长得好!高产田块亩产有望超过260公斤。”国庆节后,宜宾市翠屏区李端镇其林村再生稻高产高效示范点1000余亩稻子泛着金黄,正待收割。镇长李清波介绍,示范点的头季中稻亩产高达720公斤,两季加起来亩产接近1吨,离“吨粮田”的目标不远了。
晚秋粮食是全年粮食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再生稻是其中主力。今年四川省明确,确保再生稻蓄留面积450万亩,有收面积400万亩以上。
种一次收两季每亩多收600多元
其林村2组村民李兴平两个月前收了头季稻,蓄留了18亩再生稻。“头季稻亩产达700公斤,再生稻亩产达200公斤,每亩比种一季稻多收600多元。”
再生稻,就是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它不需育秧、移栽,生育期短,省种、省工、节水,米质也好。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徐富贤介绍,再生稻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可提高土地利用率。
“再生稻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粮食增产技术。”宜宾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毛思根介绍,推行“头季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一年全市增产粮食12万吨。
从全省来看,去年全省再生稻有收面积达435.6万亩,总产55.3万吨。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把再生稻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
2012年起,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与泸县、隆昌市、富顺县举办技术论坛,此后成员单位又增加内江市农科院和宜宾翠屏区,拓展成“川南2+4再生稻技术论坛”。“院地合作对提升种植技术、提高产量、扩大面积发挥了积极作用。”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水平提升。
“各地要争取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抓好再生稻等晚秋粮食生产。”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把晚秋生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实。
“今年全市共投入专项发展资金315万元,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和肥料。采取统一品种、统一培训、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防控,提高蓄留再生稻的积极性。”毛思根介绍,今年宜宾再生稻蓄留面积约占全市水稻生产面积的54%。
亩产仅头季稻1/3 需优化品种强化技术
“再生稻对海拔、气候、稻田水分等要求较高,适合在水稻生长‘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地区推广,且要求海拔380米以下。”徐富贤说,成都平原的海拔在460米以上,都不适合蓄留再生稻。
“蓄留再生稻的用肥量比种一季水稻更高。”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再生稻的亩产只有头季稻的1/3左右,“看天吃饭”产量就更低。
“头季稻机械收割后,收割机会直接压损部分稻桩,严重影响再生芽萌发与生长。”富顺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富顺被誉为“再生稻之乡”,但机收短板制约着推广。泸县相关调查显示,机收头季稻会导致再生稻减产30%—80%。“如果头季稻无法实现机械化收割,又难以降低整个生产成本。”上述负责人坦言。
“不是所有品种都适合蓄留再生稻。”徐富贤说,四川省择优推广示范了“德优4727”“宜香优2115”等品种,亩产较十年前增加了50公斤左右。
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要全面推广水稻适度密植、追施粒芽肥、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高产集成技术。“比如在稻田中预留碾压行,有望降低收割机对稻桩的碾压损失率。”徐富贤说,要推行精简技术,力争高产田块亩产突破400公斤。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蔺艳霜摄影报道“地震无情,华西有爱!”泸县“9·16”地震发生后,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泸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