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着一个“千年古县”的博物馆
①
②
③
川渝风物志3
公元前135年设县治,中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凭借长江之利,宋明时期就成为中国33个商业都会之一。
没错,我说的就是泸县——四川南部最有人文与生态特色的一个县。川渝作家生态采风行,我有机会深度认识泸县。
□章夫
穿越千年感受宋人生活场景
其实,要了解泸县的历史,只需去一个地方就足够了,那就是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这是泸县独有的财富,也是众多差异化竞争中,泸县能胜出一筹的“比较优势”。
流经泸县的濑溪河边,一处浓密绿荫掩映之下,有一片低矮的巨型建筑,那就是宋代石刻博物馆。这里现有馆藏文物14000余件,国家珍贵文物550件,其中一级文物120件。2019年,宋代石刻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对比一下说吧,四川省现有博物馆278家中,二级以上博物馆只有17家。一个县级博物馆能跻身其间,殊为稀罕。
一看这体量和等级,我便迫不及待“钻”了进去。
时间有限,从众多的藏品中,我绕过带有想象和夸张的四灵瑞兽、甲胄武士、歌舞盛世、闲情逸致和佛心道缘等主题,径直来到表现宋人生活场景的深庭幽院。一睹琳琅满目的展陈文物,仿佛进入到多姿多彩的宋人生活空间——
老妇坐像石刻。老妇人身穿长襦,头上簪花,坐在一把扶手刻有卷云纹的椅子上,双手插在衣袖内垂于膝上。她体态圆胖,面容慈祥,一望而知生前是个体面的老太太,如果稍加想象,这很可能就是墓主人的形象。侍女头绾双髻,身穿对襟旋袄和及地长裙,身体向方案几略微倾斜,左手自然地拉住长袄腰部,表情娴静。她右手伸向案上摆放的一个方形香料台,似要取香料投入一旁的圆形香炉中。侍女表情冷淡却不失柔和,流露出知书达理的气质。她身后有只仙鹤,头靠近她的后腰,正伸出长颈望向女子。
女侍执酒石刻。女侍站立于桌椅旁,圆弧形的椅背,扶手呈弯钩形上翘,前方一张小长桌,桌面的铺巾垂于地面,桌上摆有三个果盘,中间是温碗,左右是水果,果叶看上去像是橘子。女侍右手执注子(即酒壶),左手托一硕大的花口注碗,温酒时将注子放进注碗内,壶肩以下没于碗中热水,肩以上露在碗外。注子与注碗都是宋代流行的一种盛酒用具。注子盖钮为双层莲花形,壶嘴与壶执的线条相互呼应,造型美观。注碗为花口,深腹、圈足,七片莲瓣似仰莲绽开,自下而上合成深腹大碗。
双侍从交椅石刻。有一件为高浮雕一肩扛交椅的侍者,似乎正要跟随主人出游。侍者头部残缺,面部模糊不清,身着圆领长襦,束腰系结处两条绦带下垂,襦下露出双腿宽裤。右脚重心向右,身体向后仰。肩扛椅面,双肘部弯曲,托住交椅底部。画面呈摇摆状,给人一种少有的灵动之感。交椅是在胡床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家具,它保留有床“旋转关以交足”的舒适感,又有“转缩须臾,重不数斤”的轻巧便利,还增加了可依靠的功能。在这幅石刻里,椅背扭曲歪向一旁,右侧稍矮的侍者正用手撑住椅扶手尝试将它掰正,左侧的侍者一副袖手旁观的神情。构图立意生动而有趣。在宋代,普通百姓是没有资格坐上交椅的,它后来成了权力的象征。描写宋代时期的名著《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排座次,就形象地称“坐第几把交椅”。
这些内容丰盈的石刻藏品,均是从泸县境内20个乡镇大地上,数百处地下墓室发掘出来的。很大意义上讲,这个博物馆,是泸县人的“祠堂”,他们将祖先的生活场景,十分鲜活地展示出来。
一幅石雕版的《清明上河图》
泸县宋墓里,表现宋代人们生活情趣及场景的内容十分丰富。墓中的人物服饰精致多彩、生活场景栩栩如生。除了起居之外,日常生活之必需的酒事、茶事、香事、花事等在石刻题材中均有涉及。因此备酒、备茶、添香、插花,均为墓室装饰的流行题材。
宋代各类乐舞、戏曲盛行,深受各层民众欢迎,蓄养家伎乐工成为时尚,贵族府邸轻歌曼舞、吹拉弹唱不绝于耳。泸县宋墓出土众多舞者及乐工形象的石刻,正是南宋虽偏安一隅犹歌舞升平的生动写照。
因而学界盛誉:“要研究宋代的社会生活,北宋看开封,南宋看杭州,民间看泸县。”
在博物馆内,我看到四名头戴软脚花冠,身披彩云,手持莲花,长裙及地的宋代女子,特别引人注目。只要对宋代风俗有一些了解,就知道那是宋时特有的采莲舞。
宋代文人郑仅在其组曲《调笑转踏》中如是写道:
归去。携笼女。南阳柔桑三月暮。使君春思如飞絮。五马徘徊频驻。蚕饥日晚空留顾。笑指秦楼归去。
双桨。小舟荡。唤取莫愁迎叠浪。五陵豪客青楼上。不道风高江广。千金难买倾城样。那听绕梁清唱。
这样的情境在宋墓石刻上,有着精彩的表现,弯曲的勾栏之上,六名女子或吹笙,或托鼓,或奏笛,或舞蹈。四名奏乐者,从右至左分别托扁鼓、齐鼓、执横笛和拍板;中间两位女子相对而舞,顾盼有致。技艺娴熟,笔法苍劲,人物生动,惟妙惟肖,极富韵味,这样的石刻艺术已经达到一种境界,活脱脱另一幅石雕版的《清明上河图》。
野态芳姿,枝头占得春长久。怕钩衣袖。不放攀花手。试问东山,花似当时否。还依旧。谪仙去后。风月今谁有。
近侍盈盈,向人自笑还无语。牡丹飘雨。开作群芳主。柔美温香,剪染劳天女。青春去。花间歌舞。学个狂韩愈。
芳友依依,结根遥向深林外。国香风递。始见殊萧艾。雅操幽姿,不怕无人采。堪纫佩。灵均千载。九畹遗芳在。
南宋状元名臣王十朋上面的这些诗词,乃宋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无不让人羡慕。而他题诗五绝的小序,颇有宋人韵味,云:“予还自武林,葺先人敝庐,净扫一室,晨起焚香、读书于其间,兴至赋诗,客来饮酒啜茶,或弈棋为戏。藏书数百卷,手自暴之。有小园,时策杖以游;时遇秋早,驱家僮浚井汲水浇花。良天佳月与兄弟邻里把酒杯同赏,过重九方见菊以泛觞,有足乐者。”
此间,宋人钟情的焚香、饮酒、煮茶、藏书、郊游、养花……同样成为宋墓的主题。
“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崇尚的死生信仰,上至显官贵胄,下至商贾富民,都热衷于在地下建造一个模仿现实的华美宅邸,希望在生命结束之后延续生前奢华而精致的生活。
如此众多的宋墓为何聚集于此?
宋代李诫创作的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然而地面上中国存世的宋代建筑早已凤毛麟角,宋墓以精确的比例与构造,再现了宋朝建筑的样式,留下了逼真的标本。泸县宋墓被泸县人称为“生基”。大多是墓主人仿照生前住宅的建筑风格,在地下用石料构筑的仿木结构建筑,几乎再现了宋朝建筑样式:仿木结构的石砌墓室,其建筑构件包括藻井、斗拱、门窗、屏风等,结构严谨,形式多样,雕刻精美的石头廊柱、斗拱、阑额、雀替等构件……尽显墓主人生前的居所场景。
与汉代石棺画像相比较,早期浓郁的神仙气氛已被生动的世俗生活所取代,人们对遥远“天国”的神往和描绘,已经转化为具体而形象的地下“家园”。
泸县宋墓群主要是南宋中期的官绅石室墓葬,均为竖穴式、长方形单室墓葬,分别由墓道、排水沟、封门石、墓门、甬道、墓室、壁龛、肋柱、棺台和后龛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绝大多数墓葬石刻都没有纪年的明确记载,从出土石刻形制及多方墓志铭来看,墓葬主人极有可能是从中原地区迁入的“移民”。南宋中后期,战争不断,政治动乱,经济残破,尤以黄河流域受害最甚,而四川地区战祸较轻,大批中原移民南迁入蜀,形成历史上长达两百多年的北民南移浪潮。随着梓州路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大量官员、豪绅及伴生人员随之迁徙并定居此地,数代之后,形成家族墓葬群。
出土泸县宋墓中少量的也有墓志铭,隐约透露出墓主人的身份与家世。建造和使用装饰豪华,带有雕刻的石室墓的主人,却大多并非是朝廷官吏,往往只是具有相当财力的地方豪绅。比如,泸县牛滩镇玉峰村施大坡出土的墓葬中,就留下了一个《张氏族谱》的石刻碑文。其纪年为南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墓主人张悦,在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监军赵公收溃卒有勋。后五年复蒙四川制帅彭公委籴军饷旨诸于朝,特补将士郎,行将被恩以荣及祖宗焉”。
墓志里有“自资徙泸,今五世矣。世业仅得不坠”。张氏是从中原到川后,再到资,最后徙泸的,这与其它资料关于中原移民入川后逐步南迁的记载一致。
墓主人张悦是一个士族乡绅,“娶刘氏鹿丘之士族同立门户,粗有成,工诗书,卜于宝屏乙山之原,营彻寿堂山。”张悦的墓葬,营建于南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就在3年前,蒙古大军已踏入西蜀大地,商贾、官绅们的安逸生活被铁骑踏碎,人们只得四处逃亡,背井离乡。他们或因做官,或因归乡,或因商贸,或因参军来到这里,经营数代终于有成。
正因为他们身份不高,所以也没有太多光宗耀祖的事迹刻上墓志,也少有精美的随葬品。
人们不禁疑问,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宋墓聚集于此?这与泸县的地理位置莫不相关。北望成都,南接滇黔,东贯渝州,西邻戎僰。《华阳国志》形容此地,“实属蜀南形胜,交通要冲”。
古之泸川为朝廷重镇,官宦往来,商贾云集,文人辐辏,工匠汇集。商贾、官绅往来云集,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这里的宴饮笙歌的现实生活,还期望将这种生活一直绵延下去,故而不惜重金,聘用能工巧匠营建冥界福地,期冀永享安乐。
应该说,这是泸县宋墓如此众多的滥觞。
①博物馆展厅复原宋代泸县繁华富庶盛景。 本报记者 吴传明 摄
②宋墓出土武士图。
图据视觉四川
③宋墓出土交椅图。
图据视觉四川
新闻推荐
扫描二维码,了解群众信访举报转办和边督边改公开情况。本报讯(记者张莉琴)10月9日,记者从泸州市迎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
泸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