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江清水的“进退”之道 泸州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观察
□ 本报记者 简放鹏
3月10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1月主要江河水质月报,长江泸州段水质类别仍然保持为二类水质,高于三类水质规定。这个“保持”,延续多年来人们对“长江泸州段像赤水河一样清亮”的评语。对于泸州用高质量发展守护一江清水的经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曾给予报道。
泸县的108梯矿石厂年产3万吨石灰石,已于2013年关闭并恢复地貌,现已成为福集镇古二井村四组姜大海等4位村民的菜地。姜大海说:“这个土里种的菜好吃,我们都舍不得拿出去卖。”
大树硫铁矿曾经“大树”无树、黄烟漫天、寸草不生。该矿关闭后,经过10多年的整治,初现山清水秀面貌,有的地段还成为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公园。
泸州地处长江上游,既是全省生态建设核心地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长江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
多年来,泸州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做到了一个城市有3个国家级生态“名片”: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做到了一个城市有2个国家森林公园:黄荆老林国家森林公园、福宝国家森林公园,让酒城成为一座“城在林中、人在花间、行在树下、四季常青”的山水园林城市。
日本果树专家长柄稔到泸州技术指导7天,对此感触颇深:“泸州地处长江,干净、漂亮,到处都能看到盛开的鲜花,很有诗意,遗憾的是,我在这个城市呆的时间短,没能看遍泸州所有的美丽。”
退耕还林退出“金山银山”
今年3月,在纳溪区天仙镇银罗村,环绕该村的永宁河水流清澈,满山遍野的枇杷树绿染青山。正值枇杷套袋期,即将丰收的喜悦挂在果农脸上。
“由于银罗枇杷名声大,果子在树上就卖完了,去年我家两亩地收入4万元。能有这样的收入,还得感谢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银罗村七组农户孙小军对退耕还林政策赞叹不已。
“纳溪区退耕还林多选择在山区,原因是这些地方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纳溪区林业和竹业局副局长高树林介绍,“实施退耕后,不仅保持了水土、改善了环境,而且山区农民的收入大幅提高,由于生态林和经济林的管理相对粗放,投入劳力少,农民又有时间外出务工,发展别的产业。”
叙永县正东镇兴龙村十二组村民张登富证实高树林的话不假:“退耕还林好,有补助,家里年轻人出去挣钱,老人在家搞种养业,一家人的收入增多了。更好的是,退耕还林后,我们这里水灾都少了很多。”
“装点江山千山绿,造福后代万泉清。”10多年来,泸州市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走出了一条生态惠民、产业富民、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泸州市森林面积达到93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8.4%上升到51%,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
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带来了更大的变化。市林业和竹业局副局长张雷告诉记者,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竹产业、林果业、林下种养业、种苗花卉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发展,助力农户增收致富。2020年,全市实现林业综合产值294.8亿元,仅竹业一项,全市农民年人均收入2900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泸州大地的现实。
争补助变为争土地改造
在古蔺县石屏镇扎山村,村民主动找到村干部要求改土治理,扎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守国还因此“得罪”了一些土地没有被规划的村民。这是什么原因呢?
石屏镇从上世纪40年代起开始土法炼硫磺,1958年建石屏磺厂,然后扩大生产规模,至2004年停产改制,60多年来排放的磺渣堆积如山,对矿区及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致使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明显增加,土壤肥力降低,粮食严重减产,有的土壤甚至不能用于栽植作物。
2012年11月,全国首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之一在石屏镇启动。该工程总投资430万元,在扎山村根据土壤污染程度和性质,分别采用土壤酸化改良、化学钝化、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措施,对58亩受磺渣污染的土地进行治理和修复。
不到两年,石屏镇的土壤污染修复工程通过市上验收。当年夏秋季节,在试点工程58亩土地上收获了第一季蔬菜和粮食,所种的玉米和高粱采样送检合格,终于让这片土地获得了丰收。
“这两年种的包谷,比以前长得好。”今年3月,扎山村二组村民赵帮会笑着说。
目前,像赵帮会家这种经土壤治理与修复的土地,扎山村共有58亩,种上了玉米、红薯、南瓜等粮食或蔬菜。这在以前,是大家不敢奢望的。(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四代同堂念党恩 泸州八旬老干部坚持讲“家庭党课” 本文字数:1025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牢记党的恩情,为党和国家多做贡献。”每逢全家人团聚之时,泸州市经济和...
泸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