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无名高地 迎来上甘岭胜利 走近泸州籍抗美援朝老兵杨利成
87岁的杨利成向记者介绍他当年部队的老战友
入伏后的川南大地,艳阳高照。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街道魏园村一间平房内,87岁的杨利成用衣袖仔细擦拭着墙上几张微微泛黄的照片,他的眼里噙着泪水,脑海里不时响起战场上那震耳欲聋的枪炮声……
◎ 苏佐 川江都市报记者 陈猛 摄影报道
保家卫国 泸州小伙盼入朝
“天空出彩霞呀,地下开红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1951年,伴随着激昂的歌声,杨利成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当年,泸县新兵在高坝技校集中,然后前往方山开展抗美援朝意义教育。教育结束后,1000多名泸州新兵便乘汽车、转轮船、坐火车,日夜兼程到达黑龙江南部的五常县,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19师139团。
住民房,睡大炕,吃高粱米,泸州新兵逐渐适应了北方生活。操练射击、投弹、越野、刺杀……天气渐渐变冷,新兵们穿上棉衣,杨利成这时的心情同战友们一样,都在焦急盼望着:哪一天才能入朝作战呢?
浴血坚守 牢牢钉在“三八线”
“我记得好像是1951年,那时东北的红高粱生长得正茂盛,部队终于开赴朝鲜……”69年过去,何月何日入朝记忆已模糊,杨利成只记得出发前大家一起合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2年初夏,朝鲜战场上,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围绕着“三八线”展开拉锯战,作为预备队的40军19师139团,奉命向“三八线”方向挺进。初次上战场,部队没有经验,大白天行军暴露目标,屡屡遭到美军飞机跟踪轰炸。关键时刻,指挥员大喊“四处卧倒”,一队人马就地解散,有的钻树林、有的藏草丛、有的躲深沟。
“怎么办?部队只能改为夜行军,每晚7点出发,第二天清晨7点停止行动,白天找寻地方隐蔽。我的战友中,不少是学生兵,体质弱、力气小,晚上行军我要帮他们扛枪,或者背干粮袋。”回想起当年的一幕幕,杨利成至今记忆犹新。
一路马不停蹄,20余天到达“三八线”附近,大部队迅速占领一处无名高地,做好阻击敌军增援上甘岭的准备。
那天,139团正在构筑坑道,几架美军飞机突然飞来一通狂轰乱炸。滚滚烟雾中,一块弹片飞来,正好砸在杨利成的小腿上,顿时血流如注。轻伤不下火线,杨利成掏出急救包进行简单处理,又投入到紧张备战中。
一场恶战打响。杨利成和战友们牢牢坚守在无名高地,打退敌军一次又一次冲击。当年,志愿军战士们装备简陋,杨利成身着单衣,只有一支七九式步枪、8颗木柄手榴弹,一把炒面一口雪充饥,顽强地同武装到牙齿的敌军做生死较量。
40多天反复争夺,好消息终于从上甘岭主战场传来——志愿军胜利了!
复员回乡 成为革命“一块砖”
“抗美援朝结束后,舅舅随大部队回国,驻防黑龙江哈尔滨。”杨利成的外甥、江阳区文苑联谊会会长苏佐向记者介绍说。
听到“哈尔滨”三字,杨利成不由得兴奋起来:“在哈尔滨的时候,我国实行军衔制,我当上了上士班长!”
那年夏天,松花江突发洪水,139团投入抗洪抢险。“向黄继光学习,保卫美好家园!”杨利成同上万战友日夜奋战在一线,加固江堤、搬运砂石、转移群众……天天经受着日晒雨淋、饥饿干渴,往往累得倒地就入梦乡。
“你们复员回乡,一定要继续保持军人本色!”1958年,杨利成牢记部队首长教导,复员回魏园村务农,不久又被调去参与修建内昆铁路。1962年,内昆铁路完工,杨利成返回魏园村继续从事农活,始终践行着“革命战士像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杨利成如今的生活如何?苏佐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舅舅一家人的生活一天天提高。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复员老兵,舅舅每月还有1500余元补助。“2016年,龙马潭区政府组织抗美援朝老兵去成都疗养,舅舅拍了很多与老战友的合影,回来后贴在墙上,每天都要仔细看好几遍……”杨利成也喜滋滋接过话头:“我现在是四世同堂,享受着天伦之乐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家平)7月26日起,泸县龙桥文化生态园旅游景区闭园。这是日前记者从该景区获悉的。据介绍,由于当前汛期连日暴雨,...
泸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