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 的那些酒事儿(一)
百子图石刻
◎川江都市报记者 汤骏 摄影报道
1999年2月,在泸州发现营沟头窖址,其分布范围向南延伸至沱江与长江的汇流处,而窑址坐落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州大曲老窖池南侧约60米,与泸州二中的围墙连界处。后经考古专家考证,首先出土的器物是以瓷酒具为主,出瓷器的地方确定是一个窑址,其时代跨度为唐末至元初期的文物。虽然只是一个民间土窑,但这个窑址的发现,对探寻泸州酒文化而言,提供了佐证。
泸州市博物馆研究员晏满玲,全程参与了营沟头窖址的研究工作。她说,探寻泸州的酒文化,可以从泸州出土的酒文物着手。于是,她向记者口述着那些出土文物,那些人文历史,那些尘封往事。
营沟窖址的意义
小时候,晏满玲的家离营沟头不远。在她的记忆中,当时营沟头街道的两边都是住户,背面靠着山,有一条溪沟,溪水清澈见底,淙淙流入长江,溪水里还有鱼和鱼鳅。只有这样的地方,才能出好的窑,靠山靠水,适合做陶器;再加上比较有粘性的土壤,做酒窖再合适不过了。
1999年2月,刚过完一个热闹的年,适逢开春时节,上班第二天,文物保护管理所便接到一个电话,说在营沟头挖到一些类似古董的器物。晏满玲和同事赶往现场看到,在泸州大曲老窖池南侧,与泸州二中的围墙连界处,有大量出土的古陶器物,完整的、残缺的、变形的都有,呈不规则的重叠堆放,场面甚是壮观。
出土的古陶瓷器大致有几百件,残片就有上千片,种类非常丰富。包括碗、碟子、酒壶、罐、瓶子等生活用具,窑具、调色盘等生产工具,甚至还有响铃、骑兽俑等玩具。这看起来像一个“堆场”,因为几乎没有多少保存完整的器物。器物介于瓷与陶之间,从工艺上来看,算是比较落后的。当时,有一些专家将其归为青瓷,但是与烧瓷所能达到的温度相比,又稍微差一些,因为一般瓷的温度在1800度到2000度之间,而陶的温度是在800度到1000度之间。从器物的细腻度上看,没有瓷器那么好。
整批出土器物,陆陆续续清理了半个月,每天都要搬上两三箩筐,然后再进行分类、编号、整理工作。最终判断,出土器物为唐末至元时期的文物,现场为古窑址,虽然只是一个民间土窑,但这个窑址的发现,对于泸州市而言意义重大。要知道,唐代遗存在泸州市的发现尚属空白,更为重要的是,还填补了川南区域没有窑址的空白,除了在乐山武通,当时几乎还没有发现过窑址。按常理来讲,唐朝时期的经济是最为繁荣的,为什么之前从未发现过窑址,这至今仍是一个谜。
从蒸馏酒起源说起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浓香型白酒的故乡在泸州,此酒属于高度白酒,其制作工艺采取混蒸连续发酵法。而关于泸州白酒的酿造,可以从中国蒸馏酒的起源开始去试图找寻。
蒸馏酒,其实就是现代所称为的“白酒”,它是一种白色透明的烈性酒,与我们传统的米酒、果酒的酿造方法不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槽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入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蓄酒露也。”这里所说的烧酒或酒露,没有什么疑惑的,就是今天所说的蒸馏酒。因此,人们据此普遍认为白酒起源于元朝。
1981年,马承源先生撰写的《汉代青铜蒸馏器的考察和实验》一文中,介绍了上海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铜蒸馏器,由甑和釜(古时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两部分组成,从器物的造型断定为东汉初至中期的器物。四川彭县、新都出土的东汉“酿酒”画像砖,其画面均有生产蒸馏酒作坊的画像,此图与四川传统蒸馏设备“天锅小甑”极其相似。当然,受当时各种技术条件、工艺水平所限,所生产的蒸馏酒酒精含量一般都不太高,但是随着蒸馏技术的改进,酒精含量开始越来越高。
1975年,河北省承德青龙县出土了金代全套铜烧酒锅,经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该锅是由上下两分体套合组成,下分体是一个半球形状的甑锅,口沿作双唇凹槽,是为汇酒槽,并从汇酒槽通出一个出酒流,上分体是一个桶形冷却器,为穹窿底,近底处通出一个排水流。冷却器底部沿作灶唇,当上下二分体套合时,灶唇与汇酒槽的外唇内壁正相紧贴。该烧酒锅的出土,又比元代开国早了一百余年。
由此可见,多年以来,泸州市城区范围内不断出土的酒文物,特别是一些与蒸馏器相关的器物,这对探寻川南区域白酒的起源有着不少启示作用。
泸州酒业的兴盛
泸州因酒盛名,从可以考证的一些资料证实,泸州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汉。宋朝时期,泸州的酒业已经非常鼎盛,当时就有泸州人以糯高粱酿造“大酒”的史实。市志有记载,元泰定年间(1324—1328年),泸州人郭怀玉创制了“甘醇”曲,所酿之酒,浓香甘冽,味醇可口,可算得上是浓香型白酒的始源。
当然,泸州酒业在宋朝的兴旺是有原因的。泸州在当时属于汉族和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就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朝廷为了安抚边陲,提供了不少宽松的政策。当时的酒是不能私人酿制的,但在泸州就可以自酿,这推动了泸州酒业的兴盛。北宋诗人黄庭坚被贬谪戎州(如今的宜宾市),路过泸州时,留下了“江安食不足,江阳酒有余”的诗句。他在《山谷全书》里,描绘了当时泸州酒业盛景:州境之内,作坊林立。官府士人,甚至村户百姓,都自备槽床,每家每户都在酿酒。而这一点,从当时酒税征收的数额也可以直接反映出来。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所缴纳的酒税已经达到6432贯,占据了泸州城整个商税的三分之一。根据《永乐大典·泸字韵》记载,宋朝时期泸州酒楼同样出名,“南定楼”和“会江楼”名扬巴蜀之地。
到了明洪熙元年(1425年),泸州白酒史上又一代表性人物施敬章,经过一系列的反复试验,研制出了“窖池酿酒法”,改进了曲药中燥辣、苦涩的成分,使得大曲酒的酿造,进入向泥窖生香转化的“第二代”浓香型白酒。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8年),泸州人氏舒承宗开始探寻窖藏储酒到“醅坛入窖,固态发酵,脂化老熟,泥窖生香”的一整套大曲老窖酿酒工艺,使得浓香型大曲酒的酿造进入了“大成”阶段,并创立了“舒聚源”品牌,直至清同治八年(1869年),才转让给了同样从事酿造业的温宣豫,并入豫记“温永盛”的牌名。
在明末清初时期,以“舒聚源”为品牌的酒业,带动了泸州酿酒业的发展,这些酒作坊遍布泸州城的大街小巷,其中比较出名的酒作坊就有十几家,比如“温永盛”“天成生”“爱仁堂”“春和荣”等等。到了清代中期,以半岛为中心的地带,开始真正形成了“酒楼红处一江明”的繁盛局面。泸州酒发展到清朝末年,据《泸县志·食贷志》记载:“清末大曲槽户十余家,窖老者尤清冽,以温永盛、天成生为有名,元宵川东一带以及省外。”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泸州年产曲酒达到240吨以上。
1915年,以“豫记温永盛大曲酒”为品牌的白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在众多的白酒行列中,泸州白酒以其“浓香、醇和、味甜、回味长”四大特点,成为浓香型白酒的代表,被世人称为“泸香型”,成为中国最古老的四大白酒之一。“温永盛”槽房第11代传人温筱泉先生曾回忆,清同治八年(1869年)时,其九世祖温宣豫从泸州“舒聚源”处买下了10口陈年酒窖,其中部分位于当时的中营沟;1911年,温筱泉继承祖业,将“豫记”更名为“筱记”,把酒厂名改为“筱记温永盛曲酒厂”。
新闻推荐
泸县人民政府印发《泸县2020年供销合作经济工作要点》近日,四川泸州市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泸县2020年供销合作经济工...
泸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