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特殊的“礼物”,让他们重见光明

泸州日报 2019-11-18 09:18 大字

■本报记者 刘墨

近日,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病房里,今年67岁、来自泸县的谷阿姨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出院回家,与她同一间病房、今年46岁的牟大哥来自叙永县,也即将出院。一份特殊的“礼物”让这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同时重见光明,而这份“礼物”就是来自同一位捐赠者的眼角膜。

公式 不知名的捐献者,让他们重见光明

几个月前,谷阿姨在做家务时,不小心将右眼划伤,眼睛开始红肿发炎。“拖了一段时间,眼睛越来越痛。到村卫生站一看,医生就叫我立即到大医院去检查,说我的情况很严重了,再拖下去眼睛都保不住了。”11月初,谷阿姨来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

就在谷阿姨入院不久,从事泥水匠工作的牟大哥也住进了眼科病房。“我在干活时,被飞溅的瓷砖碎片划伤了右眼,因为我要打工养家,想着自己捡点药吃就好,结果拖到后来没法干活了,才来医院检查,谁知道这么严重。”牟大哥说。

“两名患者的病情都已经发展为眼角膜穿孔,非常容易引起眼球严重感染,导致失明,甚至摘除眼球。”眼科医师王芳为两人进行了仔细检查,“治疗角膜穿孔最好的方法是更换眼角膜,但是眼角膜目前没有可以完全替代的人工产品,只能来自捐赠者的捐赠。而且因为眼角膜珍贵稀缺,很多患者都只能等待,有的患者甚至在等待中永远失去复明的机会。”

谷阿姨和牟大哥是幸运的,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库中保存着一位捐赠者捐献的眼角膜,虽然经过保存处理的眼角膜不能达到新鲜眼角膜的治疗效果,但通过手术可以将两人眼角膜穿孔的部位进行“修补”,保住眼球,保存一定的视力,等待将来有机会时,再进行二期角膜移植,恢复正常的外观和一定的视力。

几天前,由王芳主刀,为谷阿姨和牟大哥进行了手术。术后,两人恢复情况良好,且即将出院。“要感谢医生们保住了我们的眼睛。”谷阿姨与牟大哥对医生们的医术赞不绝口,“但更要感谢那位不知名的捐献者,如果没有这个角膜,我们的眼睛就真的坏掉了,发自内心地感谢他(她)。”

公式 献出大爱,让更多患者获得光明

“每年我们都会接诊很多因各种原因造成角膜感染的患者,因为经济原因以及相关医学知识的缺乏,很多患者在病情相当严重时才到医院就诊,而这时,往往需要进行角膜移植才有复明的可能。”王芳说,一名捐赠者捐赠的眼角膜可以救治数名角膜病患者,然而由于缺乏眼角膜,每年能实施的角膜移植手术非常少。

2017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库正式落成,作为泸州市首家人体角膜组织库,搭建起了眼角膜捐献者和受捐者相互联系的平台,截至目前,眼库已接受数名捐赠者的捐赠,共有11名患者接受了角膜移植治疗,大大推进了泸州市器官捐献与移植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的步伐,使泸州乃至川渝滇黔四省市结合区域广大的角膜病患者多了一份被治愈的希望。

“眼库强调公益性,依托医院自身技术实力,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建立,希望能缓解川渝滇黔四省市结合区域角膜供体匮乏的现状,促进川南乃至周边地区角膜移植手术的开展,让更多患者获得救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眼库主任吕红彬教授介绍,眼库解决了眼角膜摘除后的活性保存问题,能够把眼角膜通过专业的手段保存起来提供给患者。并且可以通过“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联盟”组织在成员医院之间或者成员医院以外,实现眼角膜病患者资源共享,让泸州乃至川渝滇黔四省市结合区域的眼角膜病患者能就近完成眼角膜移植,不再舍近求远,辗转外地。

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角膜捐献者稀少,很多患者只能在黑暗中等待。“我们眼库的工作人员、医生包括我自己在内,早就签署了《角膜捐献志愿书》。”吕红彬教授呼吁,希望更多的人献出大爱,帮助角膜病患者获得重见光明的希望。

新闻推荐

联合宣传 派送安全知识

◎刘璐11月7日,泸州市泸县立石镇开展“119”消防安全等当前重点工作联合宣传活动。乘着“赶场天”,工作人员在“希望街”口...

泸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