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城非遗 “在路上” “碧桂园·川东区域”非遗之旅系列报道

川江都市报 2019-06-17 17:32 大字

◎川江都市报记者 汤骏/文曹卫兵/图

日前,“泸州非遗之旅”媒体采风行系列活动落下帷幕。此次活动是由“碧桂园·川东区域”、“碧桂园·生态城”牵头发起,川江都市报、泸州市旅游协会主办,川江都市报融媒体中心承办,江阳区旅游发展服务中心、龙马潭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等8家单位协办;并得到泸州日报、川江都市报、泸州新闻网、川江号手机客户端、四川新闻网、看见泸州等8家媒体的鼎力支持。

采风行活动结束后,还开展了为期9天的泸州“非遗体验周”活动,众多酒城市民纷纷前往“碧桂园·生态城”,观看“非遗文化摄影展”,参加“非遗项目互动”,并领取了“非遗大礼包”。

此次系列活动,采风团一行顺利完成了非遗采风四条基本线路的设置,并见证了“雨坛彩龙”、“分水油低伞”、“纳溪蝴蝶画”、“两河吊洞砂锅”等酒城非遗的精湛传统技艺。在打造泸州非遗旅游专线的同时,提炼出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非遗旅游商品,呈现酒城泸州的文化底蕴和自信。

“泸州非遗”线路(一)

江阳区—鱼塘—百和—雨坛—福集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雨坛彩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被赞誉为“东方活龙”。

雨坛彩龙的龙头造型独特,主要是依据龙脑桥的龙头进行创作设计,额高嘴短,双目突出可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既威武有神,又憨态可掬。龙身一般用竹篾扎制成骨架,分组分节,可长可短。整个龙身用竹篾扎成圈,相互串联,套上龙衣后灵活多变。龙尾也区别于一般的火炬尾、蛇形尾,呈鲢鱼状,情趣十足。

雨坛彩龙传承人罗德书说,舞龙表演重在一个“活”字。表演时,舞者“动于中而形于外”,手随眼动,眼随心动。在川剧打击乐的伴奏下,舞龙者对龙的个性特征、生活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最终使人与龙的情感相互交融。为使“雨坛彩龙”得到更好的传承,泸县方洞镇中心小学开设了舞龙特色课程,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制作了轻巧的布衣彩龙,并在五年级以上的学生中开始培训,让此非遗项目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百和莲枪舞

泸县百和莲枪舞于2007年3月入选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宋代。据《泸县志》记载:百和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宋朝以来,人烟稀少,土地贫瘠,无人耕种,少为人住,湖广移民于此定居,但多为游走乞讨者。乞讨者每人必备一根打狗棒,打狗棒多为普通竹棍。明末清初,乞丐们将打狗棒两端挂上铜钱,摇起来“哗哗”作响,形成了简易的莲枪,再配以简单的唱腔,用莲枪两端所挂铜钱的“哗哗”声为节奏,先“载歌载舞”,再行乞讨,莲枪舞因此得以流传。

百和莲枪舞第五代传承人楚泽甫介绍,莲枪舞是以莲枪为道具,以莲枪的击打变化为灵魂,并配以唱腔、唱词和自编的滑稽舞姿,一边击打,一边唱,一边说,具有汉族民间舞蹈的质朴和简约。百和莲枪舞唱腔别致,唱词诙谐,表演风趣,独具神韵,经过历代的传承发展,其表演目的已经从乞讨演变为祝福、祈祷、庆贺,演出形式也完成了由一般“曲艺莲枪”简单的敲打,向民间舞蹈艺术的转变。

自2005年起,泸县百和镇中心小学开展了“百和莲枪舞”的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发扬工作,并一直组织开展了莲枪舞社团活动,由楚泽甫和学校莲枪舞老师承担辅导任务。楚泽甫说,传统文化就应该传承,而传承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去学习和了解。百和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学习莲枪舞,其实就是一种非遗传承。

泸州肥儿粉

泸州肥儿粉从1956年“泸州市新生肥儿粉生产组”正式创建开始,至今已走过风风雨雨63年。在这63年里,泸州市地方国营北城肥儿粉厂、泸州北城街道人民公社肥儿粉厂、泸州市北城肥儿粉厂、泸州市肥儿粉厂、泸州市儿童食品厂、四川省正味正点食品厂、泸州传承古法食品有限公司……像一张张怀旧的老照片,见证着泸州肥儿粉的成长。

泸州肥儿粉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欧阳锡川,一直秉承泸州肥儿粉“健脾益胃,消食助运”的功效不变,坚守了作为泸州肥儿粉传承了两百年的配方和传统制作技艺,坚持了泸州肥儿粉从不以刺激迎合不健康的饮食追求,精于制作,诚于材实,还原了酒城人心中地道的“泸州味儿”。

如今,作为第九代传承人的欧阳俊伟,同样延续着泸州肥儿粉“炒、烧、烤、焖、烘、焙,磨、蒸、煮、炙、碾、沙、土”等制作工序,将各个环节、工艺要点、多种配方烂熟于心。欧阳俊伟说,他时刻牢记兄长的话:凡事要沉下心来,总有一天会成功。非遗传承需要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这才是真正的精神传承!

“泸州非遗”线路(三)

泸州城区—纳溪—江门—枧槽—两河—叙永

两河吊洞砂锅

说起叙永两河吊洞砂锅,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脉络?明清时期,云贵川三省交界处,交通不便,铁质用具稀少。龚家“大吊洞砂锅”一问世,便成为远近闻名的抢手货。因为吊洞砂锅的原材料取用煤层粘土,大多是白沙泥,煤火高温烧制上釉而成,产品多种多样,全是手工制作。因砂锅耐酸碱,保温能力强,透气性好,适用于炖、煮、煨和煲汤等,用砂锅烹制的食品味道醇厚。

上世纪初期,两河镇成立砂器社,100多位工人在龚家砂锅第6代传人龚书胜的指导下做砂锅,支撑起两河镇经济的半壁河山。

如今,“龚砂锅”第七代技艺传承人龚开贵,又有了新的传承人——儿子龚军正跟随着他学习“龚砂锅”制作技艺,从选材到制坯,从煅烧到出窑,形成的75道手工工序。而吊洞龚砂锅作坊已命名为“两河砂锅传习基地”,与不少学校和单位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每逢周末,一批批学生及家长前往免费参观,并体验砂锅制作,这对吊洞砂锅的传承有着更好的促进作用。

枧槽苗族乡蜡染

去年12月7日,叙永县扎染蜡染苗绣专业合作社在枧槽苗族乡正式揭牌成立。叙永县苗绣和其他地方的苗绣一样,刺绣、蜡染、扎染就是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绣品,反映的是一种图文并茂的组合,多以服饰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技艺的精湛程度、构图艺术等实属罕见。

枧槽苗族乡文化带头人杨安平介绍,枧槽苗族乡苗绣有三大优势:一是传统生态。刺绣、蜡染、扎染传统制作坊采用的原材料是棉和麻,其中麻布的制作方法,主要是采用传统的剥、搓、捻、拉,而成布、成色的重要环节,则是采用最具魅力的原始手工技艺;二是针线绝活。苗族“针线活”是一门绝学,是最为原生态的,最好的“针线活”需要一生勤学苦练,枧槽苗族乡就有张元秀和周季连这样的巧手能人;三是植物染技。传统制作坊作品工艺的染色,采用纯天然的植物染法,即是把植物进行一定时间的浸泡或是高温熬制,然后再从中提取所需要的色素精华,待浓缩以后再进行染色。

纳溪蝴蝶画

走进王世宏的“蝴蝶画”工作室,如同进入一个多彩的世界。墙上、桌上、椅上,甚至各个角落,都是已经装裱完成的各类蝴蝶画,动物植物、山水风景,蝶羽翩翩,光影宛转。

王世宏介绍,蝴蝶画以蝴蝶翅膀为主材料,经过科学方法回软、展翅、防蛀、防腐、干燥以及后期制作30几道手工工序,拼贴成自带国画、油画、水粉画效果的工艺画。蝴蝶画取材于自然,创作者选择不同外形的蝶翅进行巧妙组合,呈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蝴蝶,从破茧到陨落,虽然美到极致,却又短暂绚烂。王世宏说,看到那些残缺的蝴蝶,他就想留住它们的美,蝶画就是最佳方式,每一幅蝴蝶画,都是一件艺术品。如今,王世宏创作蝶画用的蝴蝶,由专门的养殖场提供,破损的蝴蝶用来创作蝶画,完整的蝴蝶用来做成标本或永生花等等。

在四川,创作蝴蝶画的人不在少数,但在泸州,只有他。王世宏说,蝴蝶画属于小众艺术,蝶画技艺需要保护推广,需要传承,应该成为泸州的一张旅游文化名片。

“泸州非遗”线路(二)

江阳区—佛荫—尧坝—分水—合江

泸州老窖酒传统酿造技艺

泸州老窖酒传统酿造技艺发源于古江阳,在秦汉以来川南酒业发展这一特定历史氛围下,逐渐孕育而成。它兴于唐宋,并在元、明、清三代得以创制、雏型、定型及成熟,经过世代相传后,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

泸州老窖酒传统酿造技艺的重要载体之一——泸州老窖窖池群,包括位于江阳城区的老窖池,以及几百口分布于城区及周边的百年以上的老窖池,它们才是泸州老窖酒酿造技艺传承发展的根基所在。

泸州老窖酒传统酿造技艺包括泥窖制作维护、大曲药制作鉴评、原酒酿造摘酒、原酒陈酿、勾兑尝评等多方面的技艺。这项技艺在我国酒类行业中除了有“活文物”的称呼外,还是我国酿酒技术和酒文化的一个典型实例。作为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传统技艺必将得到永久传承。

分水许家油纸伞

分水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也是目前油纸伞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泸州制伞业起源于明末清初,后由分水岭逐步发展到蓝田、沙湾、弥陀、小市等处。明末清初到二十世纪70年代,是油纸伞的鼎盛时期。在民国年间,许桐生创立了“许桐生老伞铺”字号,许桐生也成为油纸伞传人中的大师。

作为许氏第六代传人的许学明说,“许家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包括号竹、削伞架、裱伞面、上油、穿线等70多道工序。许学明7岁便开始制作油纸伞,至今已有40多个年头。

继承家族的技艺,并将它传承下去,一直都是许学明的心愿。如今的许学明,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重新拾起家传技艺,并开始广招徒弟,让许家油纸伞的制作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

合江县佛荫镇的佛荫鸡汤,处于泸州到合江的老公路沿线上,一直以来享有盛誉。

周师傅佛荫鸡汤的主厨周平介绍,佛荫鸡汤必须选用本地出产的跑山乌鸡,而且还要求是喂养了一年半左右的公鸡。因为这种鸡的肉质不老不嫩,炖出来的鸡汤味道鲜美,鸡肉化渣有嚼劲,鸡皮还软糯爽口。

其实,制作佛荫鸡汤的方法并不复杂,先把乌鸡宰杀后并斩成大块,投入加有姜块、花椒和料酒的沸水锅里汆去血水后,捞出来冲洗干净,然后放入掺有清水的大铁锅里,下入姜块和装有花椒的纱布袋,用大火烧沸后撇净浮沫,转文火并保持汤面微沸,炖至鸡肉离骨且汤汁鲜香时,加入适量的盐稍炖片刻,出锅舀入大汤碗内,再撒些葱花即可。

吃佛荫鸡汤是有讲究的,要配上一盆用清水煮的新鲜蔬菜、一碟泡菜和一碟糊辣椒面。先喝上一碗鸡汤,再夹起鸡肉蘸点儿糊辣椒食用,最后吃些蔬菜。如果来上一碗鸡汤面,就把面条放沸水锅里煮好以后,挑进碗里并掺入鸡汤,鲜味瞬间渗出。

“泸州非遗”线路(四)

江阳区—大黑洞景区—太平古镇—二郎镇—古蔺

郎酒传统酿制技艺

“郎酒传统酿制技艺”依托着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二郎古镇和传承数百年的酿制技艺,逐步成型成熟,并将继续传承发展。

作为一种民间酿酒技艺,郎酒传统酿制技艺包括了酿造所依托的地理、气候、物产、水源等物理条件,也包括了承载这项技艺,并经百余年传承的经验和诀窍,最终融合而成。

郎酒传统酿制技艺具有酿制原料独特、工艺控制典型、酿制环境特殊等特征。即便在今天,这项传统技艺也很难用科技手段来代替,堪称传统酿造技艺宝库中的奇葩。

作为酱香型白酒酿制技艺的典型代表,郎酒传统酿制技艺极大程度地体现出非遗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这项技艺具有丰富的历史、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同时,由于它是中国川南黔北酿酒文化的典型代表,它还具有独特的地域民俗价值。

大黑洞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族儿女最喜欢的舞蹈,主要分为自娱、竞技、祭祀三种类型。芦笙舞的吹奏人是主舞,其他人则是伴舞。一般分为吹笙伴舞、吹笙领舞与吹笙自舞。芦笙曲艺牌调繁多,可归为悲调和喜调两类。悲调有伤葬牌、道场牌、做牛鬼牌;喜调有喜集牌和生日牌。

大黑洞芦笙舞动作优美灵活,节奏快乐活泼,变化异常,从曲艺到舞蹈,都体现出当地苗族儿女的各种生活与文化形态,极富民族特色。大黑洞景区综合部部长王永莉说,芦笙舞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目前,正在将苗族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进行融合,打造文旅一体化的发展新模式。

太平镇船工号子

据史料记载,自古以来太平古镇便是川盐入黔的必经之道,众多盐商在太平设号经商。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古镇已成为川滇黔区域极富盛名的商贸枢纽。因此,船工和纤夫也就成了绵绵赤水河上一个“因运而生”的群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使运盐船平稳逆水而上,船工和纤夫必须紧密配合,然而,船工的“号子”声,也变成了纤夫和船工协力奋进、浪遏飞舟的“信号”。

船工号子传承人胡敬华,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胡街长”,现年七十四岁的他,青年时期就曾拉过三年船,是太平镇船工号子的“活化石”。胡敬华展示了“撑船号子”“拉摊号子”“推船号子”“下摊号子”“龙舟号子”等五大各具特色的船工号子。他说,船工号子的腔调是随着水流的缓急不同而变化,有什么样的河流就有什么样的腔调,往往是一滩一调,一湾一调。

胡敬华说,船工号子对声带唱腔有着很高的要求,现在年轻的一代,很少有人愿意学习。作为一种即将遗失的文化,他希望船工号子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新闻推荐

“五无村”变成“四好村”

■本报记者李独懿近日,在泸县太伏镇王湾村村口,几名村民正在忙碌,装土、插苗、浇水,工作井然有序。一旁,是村里打造的水产养殖...

泸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