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漂族”:跟着儿女“漂”余年

川江都市报 2019-06-01 01:01 大字

大梯步文化广场,老人们陪着孩子玩耍

一位老人推着婴儿车在公园里散步

“老朋友,你也来啦!”最近,陈国兰(化名)在江阳公园见到了两年多不见的郑仲芬(化名),两人就像老朋友似的握了握手,看着对方婴儿推车里的小朋友,不由得笑问道:“你家也又生啦?”

陈国兰和老伴来自河南,郑仲芬和老伴来自安徽,两家的儿子都在泸州安了家,他们也因此来到泸州,又因为“溜娃”常常在江阳公园碰面,成了朋友。同样是外地人,彼此间也多了几分亲近感,按时下时髦的话说,他们同是泸州城里的“老漂一族”。

什么是老漂族?一般来讲,是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背井离乡,来到子女工作的城市的老年人。曾经,他们的身影主要出现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里,现在,像泸州这样的三四线城市里也有了他们的身影。

年迈的他们背离了“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在老年时被“连根拔起”,选择前往异地他乡开始新生活,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也有着漂泊异乡的孤独和烦恼。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刘明霞 摄影报道

绊住的脚步,生活半径没超过小区周边两公里

郑仲芬住在江阳公园附近的某小区,她60岁时,小儿子家的孙女出生,儿媳产假结束,她和老伴就从安徽农村老家来到泸州,接过了照料孙女的任务。

“2013年冬天来的,正赶上雾霾天,感觉空气脏兮兮的,还经常下雨,阴冷阴冷的。”这让习惯了家乡冬日爽利阳光的郑仲芬颇是难受了好几天。

来到泸州后,郑仲芬改口说起普通话,因为带着口音,让她觉得很是别扭,除了和家人以外,基本上不与其他人交流。

在泸州的这些年,除了语言,郑仲芬仍没有习惯的是泸州的天气和饮食,“特别是冬天,又潮又冷,关节疼得厉害。”而辣椒仍是郑仲芬拒绝的食物。

因为晕车,来泸州这6年,郑仲芬的生活半径基本在小区周边两公里以内。“最远的一次,是刚到泸州不久,儿子、儿媳带着我们去了一趟滨江路。”

当然,绊住郑仲芬脚步的,除了晕车,还有孙女,“带着小朋友出去一趟,要带的东西太多,很不方便。”

像郑仲芬这样被小朋友绊住脚步的,在“老漂一族”中并不少见。

“他们上班、上学后,我就带二宝,买买菜,做些家务。”文阿姨也是“老漂一族”中的带娃一族,一年多前,女儿生下二宝,她从自贡老家来到泸州,帮着照顾孩子。

女儿家住在麻柳湾附近,因为住的多层住宅,没有电梯,推车也不方便,文阿姨便让女婿带她去买了一个背篼,“背娃儿的,上下楼方便”。

以主干道为界,西到大梯步广场,东到凤凰山,北到忠山公园,南到滨江路,这就是文阿姨大致的活动范围。

“有什么办法呢?请保姆太贵,还不放心,能帮孩子们一把算一把。”文阿姨说,所幸自己没有大毛病,趁着还能动,帮帮孩子们。

如今,郑仲芬盼着小孙子早日长大,“儿子说,等到孙子上幼儿园,就送我回老家去。”而文阿姨则盼着老伴能早日到泸州来,好一家团聚。

无奈的分离,老年分居的日子不好过

“那时特别不想去,想着多在老家一天算一天。”2017年春天,因为很久没人住,家里的家具受潮出现损坏,需要更换,已在广东生活了近10年的叶大伯在泸县喻寺镇的老家呆了小半年,“熟悉的邻居,没事就打打牌,还参加了一次同学会。”这种快乐的生活,叶大伯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了。

“吃得不习惯,住得不习惯,说话听不懂,你说日子过起恼火不恼火?”叶大伯和妻子邓阿姨有两个女儿,都在广东安家多年。大约10年前,叶大伯和邓阿姨南下广东,开始照顾第三代,“大女儿在佛山,生了外孙女,我们就去了”。

与很多“老漂族”一样,叶大伯二人也经历了蜀粤两地在语言、饮食、气候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泡菜、泡姜、泡海椒,我们都是自制的”。

饮食、气候的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尚能渐渐适应。但叶大伯的交际圈却没能建立起来,“粤语听不懂,我又讲不来普通话。”加上本身性格比较内向,除了“溜娃”,叶大伯最大的休闲就是在家看电视。

随着二女儿生了二胎,邓阿姨前往广州二女儿家后,叶大伯感觉日子更加难过了,“白天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周末才见面。”于是,回老家,成了叶大伯心里的一个执念。

与叶大伯相比,老伴邓阿姨在广东的日子滋润多了。虽然带娃很累,但邓阿姨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很强,到广东后,很快就与小区及周边的四川老乡熟悉起来,跳“坝坝舞”的习惯也没落下。对于邓阿姨来说,在广东的生活跟老家没多大区别。

像叶大伯和邓阿姨这样,为了照顾孙辈而被动分居的老人,在“老漂族”中很常见。

“一到两个周回去一趟,打扫一下卫生,洗洗涮涮。”到泸州这一年多,文阿姨的老伴仍在老家。“一辈子都是我在洗衣做饭照顾他,我不在,他就随便凑合,煮一锅稀饭,能吃一天。”

一边是老伴,一边是外孙,老伴不愿来,外孙放不下,文阿姨只得两头跑,趁着周末的时候回老家,“幸亏交通方便,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老年分居对老人之间的感情也是一个考验,70岁的罗阿姨和老伴在老家,与小儿子生活在一起。十几年前,他们也曾被迫分居。

当时,罗阿姨的大儿子在东莞开了一个小型的外贸加工厂,需要人看大门,罗阿姨的老伴就去了东莞,成了“老漂一族”,罗阿姨则留在老家,带着小儿子家的孙女。“孩子跟我说的时候,很生气,马上就把人喊回来了。”原来,罗阿姨的老伴到了东莞后,因为孤单寂寞,竟对做饭的阿姨有了好感,幸亏被儿子儿媳发现,赶紧将人送回了老家。时隔多年,提起这事,罗阿姨仍难以释怀,老伴则是三缄其口,并不愿意多说。

随儿女漂泊

儿女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去年夏天接近尾声时,郑仲芬在江阳公园又见到了陈国兰夫妇俩。虽然是时隔两年多后再次相见,场景却是那么相似,都推着儿童推车,里面都是儿子家的二宝,不远处,两家的大宝已经玩到了一起。

陈国兰夫妇俩是郑仲芬到泸州后,能少数聊得上话的人。2013年底,他们因为“溜娃”在江阳公园相遇,又同在2016年左右,回到了各自的老家。因为儿子家二宝的出生,让他们再次相遇在酒城。

陈国兰夫妇俩老家在河南,与郑仲芬相比,两人成为“老漂一族”的年头更为久远。“大女儿在广东,儿子到四川上大学后,我们就去了女儿家,在她开的小饭店里帮帮忙”。

陈国兰身材高大健壮,嗓门洪亮,她的老伴则言语不多。“我们在小区买了一个小户型,可投资也可以自住。”陈国兰买下的房子与儿子同在一个小区,正是当下流行的“一碗汤的距离”。“当初买下时,房价还可以,现在是买不起了。”陈国兰和老伴的老家虽然在河南农村,但年轻时一直做着小生意,也为养老准备了一些积蓄。

对于一些有经济能力的城市“老漂一族”来说,在儿女所在的城市买下属于自己的房子,能让他们觉得更安心,陈国兰和老伴就是如此。“儿子家是三房,孙女、孙子长大后,马上就面临分房,住在一起就不方便了,到时可以把小房子收回来,我们自己住。”陈国兰说,自己就这一个儿子,以后一定会跟着儿子养老,哪怕不住在一起,也不能离得太远。至于河南老家,房子在那儿,留着有个念想,“我们已经做好了在泸州定居的准备”。

新闻推荐

海潮镇 食品安全

本报讯(周阳)近日,泸县海潮镇市场监督管理所在镇域内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本次检查对象为镇域内各大超市、副食品店及流动...

泸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