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渡槽 承载一个时代记忆的“人间天河”

泸州日报 2019-04-04 10:57 大字

■曾佐然

近日,泸县奇峰渡槽被列为全国第二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并在网上展示。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以灌渠、渡槽构成的石渠在泸县境内大约有3100公里,其中渡槽有1302座,长133.52公里,有效灌溉面积55.19万亩,受益面积为80万亩至100万亩。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奇峰华丰渡槽、胜利渡槽被誉为“人间天河”。

造福一方

40多年清流润农田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泸县春灌工作正有序开展。

“春灌工作于3月15日上午开闸,今年计划放出水量是600万立方米左右,通过渡槽实现自流灌溉泸县和龙马潭区9个镇6.5万亩良田。”泸县三溪口水库管理所所长吕享华介绍,华丰、胜利渡槽属于三溪口水利工程的一部分。

华丰渡槽是三溪口灌区的重要干渠,全长1122米,有47个大拱跨、76个小拱跨,桥墩上还有小拱,最高跨拱高为39米,是泸县跨距最大、拱跨最多、跨拱最高的一座水渠渡槽, 1978年6月竣工使用至今;横卧在龙溪河上的胜利渡槽,与世界闻名的西班牙塞戈维亚的古罗马高架输水渠很相似,渡槽设计巧妙,构思别致,建造科学。

土法施工

创造出人间奇迹

“一层层的梯田,一年年的旱;一张张干裂的嘴唇,一双双饥渴的眼。无助的祈求啊,祈求老天的眷恋!祈求不如自己改变,一块块的巨石,一道道的坎,一双双有力的手,一群群不屈的汉,平凡的重叠啊垒起千年的惊叹,垒起我们幸福美满的家园!”歌曲《人间天河》唱出了泸县干旱的状况和抗旱壮举。

据刘志忠的《泸县天旱记》记载,从1950年到1985年35年间,只有3年不旱。其中1960年春旱30天、夏旱20天、伏旱连续40天无雨,境内溪河断流,当年50万亩无收,余下田土亩产不足75公斤。1963年春旱连夏旱连续156天未下雨,60多万亩水田苗枯涸死……每年春耕时,奇峰宝藏公社一带因为地势高,无法引水灌溉田土,小旱小减产,大旱大减产。

1973年,全国掀起了一股大兴农田水利的热潮,泸县水电局高级工程师车福隆从万分之一航测图上发现,奇峰宝藏公社和附近的三溪水库之间地势有落差。同年10月,经过实地勘测,发现两地之间有20米的高差,车福隆拟定出关于宝藏公社引三溪水浇灌万亩农田水利工程的报告。

“只要能干,我们一定举全社之人力物力来修建!”宝藏公社的党委书记胡国清、管委会主任朱昌德表示。12月,报告列为1974年四川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得以顺利开工。

“为了克服运输、吊装、提升难的问题,群众想办法出主意,用农机站的圆钢作拱架,20吨重的拱架用木绳塔吊装,绞车升降,土法提升。”车福隆生前回忆录中记载了修建时的情景。

华丰渡槽、胜利渡槽竣工后,引来无数赞誉,图片进了《中国小型水利水电设计图集》,上了《人民画报》,峨眉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拍了纪录片。

申报国宝

为子孙留下时代标本

“渡槽在泸县农村分布很广,它记录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泸县文物局文物专家徐朝纲说,泸县渡槽跨越河流、道路、山谷,给缺水地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除用于输水灌溉外,还有排洪、排沙的作用。在云锦镇,当地百姓有的背靠渡槽修建房屋,有的将一些跨拱封闭起来,作堆柴草、生产工具所用,还有的在里面养猪、养鸡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耕作装备、技术越来越先进,这些当年承载缺水村民梦想的人造“天河”,除少部分的渡槽还在继续发挥作用外,大部分渡槽被淘汰了,人造“天河"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泸县渡槽建设主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以说是活的教科书。修建过程中,基本没有借助现代机械,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在建筑风格及设计方面具有研究价值,也可以发掘渡槽的旅游观光作用,作为人文景观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徐朝纲十分看重渡槽的价值。2012年7月,泸县奇峰渡槽被四川省政府核定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2月,泸县完成了泸县奇峰渡槽申报国家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的申报工作。“如果申报成功,我们将启动维修保护工程。”徐朝纲说,泸县一部分渡槽经过简单修缮后,仍然能够起到引水灌溉的作用,可以继续发挥余热,节约灌溉成本,还可以把渡槽作为青少年成长教育参观基地,引导教育青少年了解渡槽发展历史,学习老一辈不怕苦累、迎难而上的精神。

新闻推荐

泸县交通运输局党员干部集中谈心谈话

本报讯(钟良万建敏记者蔺艳霜)3月29日,泸县交通运输局召开党员干部集中谈心谈话会,局属各单位、各股室党员干部及负责人参加...

泸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