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牌打出获得感
行在树下,四季常青,泸州城市生态环境优美。依山傍水,夜幕下的美丽酒城。泸州城区到泸县港城大道,道路绿化成为美景。鲜花盛开,泸州除了是一座酒城,还是一座园林城市。登高望远,山城泸州美如画。张坝桂圆林绿树成荫,是市民的理想休闲地。泸州市体育场馆中心为综合性体育公园。
——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泸州实践
今年7月20日,市环保局发布6月主要江河水质月报,长江泸州段水质类别仍然保持为Ⅱ类水质,高于Ⅲ类水质规定。
据了解,在泸州区域内,长江干流及永宁河、赤水河水质长期保持Ⅱ类标准,沱江水质稳定保持Ⅲ类标准。与此相应,泸州用高质量发展守护一江清水的经验,先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播出、《四川日报》头版头条刊登。
泸州地处长江上游,既是四川省生态建设的核心地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长江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
多年来,泸州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做到了一个城市有3张国家级生态“名片”——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做到了一个城市有2个国家森林公园——黄荆老林国家森林公园、福宝国家森林公园。酒城,成为一座“城在林中、人在花间、行在树下、四季常青”的山水园林城市。
退耕还林打造“金山银山”
今年5月,在纳溪区天仙镇银罗村,环绕该村的永宁河水流清澈,漫山遍野的枇杷树绿染青山。正值枇杷采摘期,丰收的喜悦挂在果农的脸上。
“由于银罗枇杷声名远扬,金灿灿的果子在树上就卖完了,今年我家两亩地收入4万元。能有今天的收入,还得感谢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银罗村七组村民孙小军对退耕还林政策赞叹不已。
“纳溪区的退耕还林多选择在山区,原因是这些地方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纳溪区林业局局长黄烈忠介绍:“实施退耕还林后,不仅保持了水土,改善了环境,而且山区农民的收入大幅提高,由于生态林和经济林的管理相对粗放,投入劳力少,农民又有时间外出务工,增加点收入。”
“装点江山千山绿,造福后代万泉清”。10年来,泸州市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走出了一条生态惠民、产业富民、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由760.8万亩增加到83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8.4%上升到50.2%,让泸州市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
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带来了更大的变化。市林业局机关党委书记罗文庆告诉记者: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竹产业、林果业、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种苗花卉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蓬勃发展,助力农户增收致富。去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213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2184.6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泸州大地生动的现实。
争补助变为争土地改良
在古蔺县石屏镇扎山村,村民主动找到村干部要求改土治理,如今成为了一个新现象。扎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守国因此还“得罪”了几个土地没有被规划的村民。这是什么原因呢?
石屏镇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土法炼硫磺,自1958年建石屏磺厂扩大生产规模至2004年停产改制,几十年来排放的磺渣堆积如山,对矿区及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致使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明显增加,土壤肥力降低,粮食严重减产,有的土壤甚至不能栽植作物。
2012年11月,全国首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之一在石屏镇启动。该工程总投资430万元,在扎山村根据土壤污染程度和性质,分别采用土壤酸化改良、化学钝化、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措施,对58亩受磺渣污染的土地进行治理和修复。
不到两年,土壤污染修复工程通过市上验收。当年夏秋季节,试点工程58亩土地上收获了第一季蔬菜和粮食,所种的玉米和高粱采样送检合格,这片土地时隔几十年来第一次获得了丰收。
“今年的玉米比去年长得还壮。”今年7月,扎山村二组村民赵帮会笑着说。
目前,像赵帮会家这种经土壤治理与修复的土地,扎山村共有58亩,全都种上了玉米、红薯、南瓜等粮食或蔬菜。这在以前,是大家不敢奢望的。
治理修复后,赵帮会家的1亩多地种上玉米,土地的收成一年好过一年,让赵帮会增收的希望得以实现。效果好,给村上带来一些变化,正如陈守国所言:“以前群众争低保、争补助、争救济,现在是争着把自家的土地拿出来改良。”
为此,扎山村的试点工程得到了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肯定。
10年来,泸州市先后实施叙永县大树硫铁矿、古蔺县石屏磺厂矿山地质环境等治理工程,使矿区生态环境及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针对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泸州市争取到国家试点项目,实施复垦利用工程。截至去年,全市共实施试点项目23个共19860亩,通过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将历史遗留的工矿废弃地加以复垦利用,增加了农村农用地耕地面积,对泸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退出去”与“引进来”
在推进绿色发展和优先发展方面,如何处理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泸州转型十年关闭“小、散、乱、差”非煤矿山企业181个,关闭资源枯竭及高硫煤质煤矿企业127家,如何找到新的发展方式支撑经济发展?
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必由之路。“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新路径,要在更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基础上,做好退和进两篇文章。”泸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梅勇说,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原先对资源环境依赖较重的产业,今后要逐步“退出去”,对资源环境较友好的新兴产业则要大力“引进来”,比如智能终端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
于是,泸州的目光投向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市,谋划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梯级转移。
深圳是全国手机创新研发的前沿阵地和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圳将从生产制造型经济向总部型经济发展,加之水电气、房租、人工工资等生产成本日渐增高,其制造型企业包括智能终端企业,将逐步向内地转移。
由于泸州具有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配套的产业优势,特别是泸州拥有自贸区出口贸易便捷的“加分项”,因大多数智能终端企业属于外向型企业,产品以出口为主,特别是生产的手机大量出口东欧、南亚、非洲等地,可充分利用自贸区做实做强、快速发展。让深圳更多的手机产业链企业认识到泸州是智能终端产业转移首选承接地。
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将为泸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一是可填补泸州市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空白,优化泸州市产业结构;二是由于智能终端产业属于科技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产值达到1000亿元,将会有10万人以上的用工需求。因此,发展智能终端产业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将助推泸州市“双两百”城市建设。
前年11月底,泸州市启动智能终端产业招商以来,先后引进禾苗、麦穗、诺亚信等50余家智能终端企业投资建设76个项目,投资额近300亿元。到去年年底,远卓、乐洲等20余个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全市手机整机产能达到3500万台,全产业实现产值在100亿元以上。今年上半年,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做好“进”的文章,还体现在泸州与华为的“牵手”上。
泸州市政府与华为公司正式签署云数据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后,不到两年时间,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已建成投用,政务云建设和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让泸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已走在全省前列。
在大数据产业建设方面,华为相关产业合作伙伴也陆续到泸州考察投资,包括华唐集团等10余家大数据相关企业落户泸州,让泸州淘汰落后产能打造新兴产业更有底气。
在培育和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泸州还培育了新的动能——航空航天产业。1年时间,就让泸州航空航天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变化,引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泸州研究院、清华大学泸州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31所“某A”技术中心、中航工业601所无人机制造、德国林巴贺发动机制造等重大龙头项目,“三年过百亿,五年500亿,八年过千亿 ”,泸州人的航空航天梦想正在破土生根。
□ 本报记者 简放鹏
新闻推荐
◎谢平波朱佳凤摄影报道进入水稻收割季以来,泸州市泸县奇峰镇辖区道路沿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占道晒谷现象,严重影响了过往车...
泸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