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 打造聚才洼地撬动医药产业
■熊超
“科瑞德化学药、西蜀九锦等项目建成投产,天圣制药加快建设;化学药、生物技术药、中药及保化品、高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五大产业板块初步形成。2017年底,医药产值达94.7亿元,增长34.8%。”打开2018年泸县的政府工作报告,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成绩亮眼。
泸县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近年来,泸县坚持在吸才、引才、留才上下好“绣花功夫”,打造医药人才洼地,助推医药产业发展。
破冰起航 科研成果转化吸才
泸州医药产业园区成立于2013年,是泸县重点培育的产业,产业发展初期,对于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为打破困局,泸县以科研成果转化为抓手,吸引优秀人才落户。
“我们希望以更优质的服务,吸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让医药人才通过项目落地方式扎根下来。”泸州医药产业园区办公室副主任毛燕江介绍,为了更好地实现成果转化,园区建起了产业孵化器、标准化厂房,并采取“项目招才”“订单聘才”“技术入股”等形式,吸引高端人才落户,促进科研项目落地。泸县先后柔性引进专家教授50名,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
去年,经过积极对接,泸县主动提供场地、资金、土地等优惠,设立新药研发补助基金,实施一系列优质代办服务,四川大学教授王曙及其团队落户泸县,成立紫鼎药业公司,开展拈痛祛风颗粒研发。
如今,越来越多的医药产业项目入驻园区。截至目前,泸州医药产业园区入驻企业数量从2013年的1家发展到如今的63家,为医药人才招引提供了强劲动力。
头雁引领 高端人才牵引招才
“梅其炳教授是第一个落户泸县的高端人才,为推动泸县医药产业和人才发展带来的影响无法估量。”泸县县委组织部人才股副股长周仁礼说。
西南医科大学药学院学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梅其炳,长期从事教学、新药发现与新药评价,在上海建立国内第一个药物成药性评价研究中心、组织第一个新药安全性评价机构通过GLP认证。2016年,梅其炳签约成为泸州医药产业园区高级顾问。在梅其炳的带领下,泸州新药评价研究中心正式筹建,这不仅为园区提供了新药研究开发平台,同时还带来了20余人的人才团队,其中正高级人才5人。
近年来,泸县注重引进医药类高端领军人才,目前已成功培育国家“万人计划”1名,引进省“千人计划”3名,签约中组部“千人计划”1名。高层次医药领军人才的到来,不断扩大着泸县医药产业的地区影响力,同时“以才引才”的效应正在慢慢释放。
此外,泸县还依托西南医科大学、上海医工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等战略合作单位,大力开展博士等高端“两栖人才”引进工作,相继与研究所、高校等深度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健康产业研究院、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等技术平台,为医药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2017年,全县集中组织相关企业和部门赴高校开展引才5次,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45人。
良性互动 项目互促发展留才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我到这里工作快十个年头了,我选择留下来就是因为看好企业未来的前景。”科瑞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主任刁良建说道。
刁良建所在的科瑞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员工不足10人,年产值仅80余万元。经过10多年的不断发展,目前拥有专职研发团队100余人,公司产值超过8亿元,同比增长40%。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随着医药产业项目的壮大,泸县医药产业专业人才数量从2014年的10人发展到2017年的574人,逐步实现项目与人才的良性互促。
为让更多医药人才“留下来”,泸县构建了引聚高层次人才“1+3”政策体系,出台一系列人才扶持政策。对带发明专利入驻园区创业的人才最高补助创业资金200万元,对带实用新型专利入驻园区的最高补助创业资金100万元;泸县完善高层次人才家属随迁、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服务办法,相继落实60套人才公寓,实现人才“拎包入住”;建立高层次人才“专家数据库”,专业覆盖新药研发、化学合成、天然药化、药理等专业领域,从专业角度为企业入驻和发展问诊把脉、保驾护航。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吴良春实习记者李独懿国网泸川供电分公司党建工作部主任黄蓉的笑容充满了阳光和活力。一见面,45岁的她能说一口...
泸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