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响起“大喇叭”村民成了明白人

四川农村日报 2018-06-05 06:39 大字

□朱索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办家宴,双备案;前两天,填表单。守制度,保安全;好场地,远污染;进口物,重来源……”6月1日,正午时分,朗朗上口的农村家宴“三字经”又通过“村村响”响开了。

今年以来,泸县将村村响广播作为宣传主阵地,将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治理“微腐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主题教育宣讲融入其中,搭起党群“知心话”的传输带。

早在2014年,泸县就开始实施村村响工程,覆盖全县251个村。近年来,泸县围绕中心工作,建立镇村三级“大喇叭”教学联管机制,不断丰富播出内容,为广大群众送去政策解读、文化套餐、信息服务,将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大喇叭”成为政府推进中心工作最重要的载体。

政策解读接地气

“那段时间,村上的‘大喇叭\’天天用‘方言土语\’,为村民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引导村民算经济账,同时介绍县内先进村的成功经验,村民思想解放了,土地流转也就顺利了。”太伏镇王湾村党总支部书记先开权说。

如今,王湾村柑橘、苗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能够得以迅速发展,并朝着“亿元村”的目标迈进,“大喇叭”接地气的政策宣传,是重要的“助推器”。

王湾村有2000余人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留守村里的近4000余人中,大部分为老人和妇女,是典型的无公路、无产业、无集体经济的“三无”贫困村。

为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村 “两委”决定抓住土地改革试点的东风,整村流转1万亩土地发展中药材、优质水果和水稻制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领村民拔穷根,奔小康。

如何将土地流转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向老人和妇女们说清楚、讲明白,解开他们的思想纽扣,村“两委”在“大喇叭”上做起了文章。

文明引导常态化

“孩子摆脱了水魔,但体力透支的蔡松松再也坚持不住,被冻僵的身子沉入水中。素不相识的两个家庭在除夕夜里得以团圆,而蔡家的年饭桌上却永远的缺了一角……”今年1月26日,是英雄蔡松松离开一周年的日子,在这天晚上,全县251个“大喇叭”集体发声缅怀英雄,再次将他勇救落水儿童的感人事迹,传到了千家万户。

打开“大喇叭”播放计划安排表,表里详细列出了每月宣传引导主题,并按照英雄事迹、孝老爱亲、勤劳致富、移风易俗、红色经典五个专题,收集整理了近100个发生在泸县的感人故事,常态化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尚。

“大喇叭”常态化的教育引导,让文明新风慢慢在村民心里扎了根。“每桌只有9个菜,菜品价格不超过200元,非亲戚随礼金只收50元,多了就不收。”4月13日,福集镇万宝村老党员冉大发去世,其子冉安均带头移风易俗,反对大操大办。

资讯服务点对点

“不听‘大喇叭\’,闷着脑袋搞生产要吃大亏。”兆雅镇石龙村蔬菜种植大户老张说,过去他不了解信息资讯,不晓得市场行情,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蔬菜遭遇烂市,收入严重打折扣。

为了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点对点为村民提供资讯服务,泸县农民夜校推出“大喇叭”课堂,实行“点菜式”资讯服务,让村民在田间地头劳动的时候都能听到,满足村民对农经资讯、致富信息、种养技术的需求。

“收听‘大喇叭\’获取资讯信息,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了。”老张说,村民们现在已经养成了掐点收听“大喇叭”的习惯了。

除了提供资讯,“大喇叭”在突发紧急事件的处理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月2日,嘉明镇罗桥村五组突发山火,村支书陈大江立即通过“大喇叭”通报火情,号召广大党员群众参与救火。由于信息及时,快速扑灭了山火,避免了更大损失。

新闻推荐

付强:通过南向通道与泸州连为一体

■特约记者孔芒周永叙记者李荣泰罗森波陈俊宇付强是泸县玄滩人,18岁离开泸州到广西南宁拼搏,如今事业有成,也思乡情切。“我...

泸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