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本土民俗文化招牌擦得更亮

川江都市报 2018-04-03 13:39 大字

◎ 汤骏

龙舞“零距离”、祈福许愿、民俗器具以及古玩展示……前不久,泸县方洞镇举办了第六届雨坛彩龙民俗文化活动,群众热情参与,现场人山人海。据介绍,本届民俗文化活动与往年相比,增加了很多群众参与互动的环节,让大家更充分地感受民俗文化的氛围。

什么是民俗?顾名思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且不断重复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可以这么说,民俗跟咱们呼吸的空气一样,时时刻刻都在每个人的身边,作为一种文化,它不断被重复,也不断被忽视。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说了很多年,这是个老问题。可老问题至今依然众说纷纭,可见并没有在认识上达成一致。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来说,泸州其实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咱们的传统酿酒技艺、烧火龙等等,都属于传统的民俗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有着鲜活的故事。本人以为,相对而言,擦亮民俗文化这块“金字招牌”,不仅需要有厚重的历史,还需要树立一个品牌意识。一旦具备了品牌意识,就会有很多文化聚合的元素,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并引导他们沿着发展民俗文化之路前行。

汇聚“品牌意识”,首先就应该要更好的挖掘。我所说的“挖掘”,不仅与历史和文化根源相关,而是从深层次里洞见民俗文化为何可以源远流长,这叫“知其然应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懂得了民俗的“缘何”,那么“如何”才能够走下去。

搞懂了“缘何”,接下来自然就该“传承”,将民俗文化原汁原味的呈现出来。品牌的树立,不只是恪守传统,还需要一股子魄力。什么是“原汁原味”?是从形式到内容一成不变,还是保留最精华的特征不变?很显然,如果是前者,民俗文化的传承只能原地踏步;如果是后者,在保留其精华的前提下,适当融入新形式、新内容,应该具备长远的发展空间。所以,如何认识并保留最精华的民俗文化特征,让民俗文化自带与时俱进的魅力,才是本质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看,创新作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来说,有着一种特殊价值。很多时候,品牌的形成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创新是不容忽视的环节。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参与其中,出谋献策,当成是自己身边事儿一样经营,唯有如此,咱们本土的民俗文化招牌才能擦得更亮。

新闻推荐

泸州:项目堆里开新局

◎泸州日报记者罗森波昨日,泸州市总投资801亿元的132个重大项目在泸州航空航天产业园区集中开工,覆盖基础设施、产业、民生及社会事业等领域。在此25天前,包括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泸州分校、泸州市第...

泸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