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破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泸州日报 2017-11-10 15:16 大字

清溪河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变成绿水青山。 本报记者 简放鹏 摄

■本报记者 简放鹏

近年来,泸州在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变生态环境,促进农户增收致富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生态、社会、经济”三个并重

3年来,泸州市坚持“生态、社会、经济”三个并重,“治理、保护、开发”三个并举,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和水土保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3年来,全市实施高标准农田14.1万亩,水保林44.68万亩,经济林34.81万亩,种草2.95万亩,封育治理52.52万亩,保土耕作37.07万亩,工程建设有效保土443.4万立方米,蓄水4429.6万立方米,带动项目区发展木质原料基地35万亩、苗木花卉基地4.9万亩、中药材基地2.4万亩、特早茶基地9万亩、特色水果基地25万亩、竹基地101万亩、红粮基地55.1万亩、特色水产基地2.2万亩,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省级水利风景区2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水土保持清洁小流域示范工程1个,为改善泸州市水生态环境、发展水生态经济、促进脱贫奔康发挥了积极作用。

受到长江委领导的肯定

11月6日至7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杨谦在泸州调研后指出,泸州市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不仅是亮点,还起到了典型的示范作用。如清溪河水土保持清洁小流域重点工程、泸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不仅改变了生态环境,还结合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做到了“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发展一片、带动一片”。特别是让当地贫困户脱贫,做到了精准脱贫。这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杨谦提到的两个典型,一个是泸县依托水保工程,发展龙眼3000亩,中药材5000亩,水产养殖基地1000亩,畜禽养殖3万余头(只),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600元;一个是纳溪区依托水土保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成功创建清溪河国家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创意打造“花田酒地”水利风景区,开园以来,已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好处多。”泸县石桥镇黄荆湾村支书黄良财感受颇深。

黄良财说,以前坡耕地由于耕作层薄,种植收成少,送人都没人耕种,村上的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去年底,坡改梯项目开始启动,来自成都的中药材种植企业就与村上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种植了中药材莪术。

由于土地流转有了一部分固定收入,当地村民还能帮着公司种植、管理,就近挣点劳务费,每个月收入600元到1000元不等。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上台阶如何“破题”

在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上,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措施就是:“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市水务局水土保持办公室副主任李明认为,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有“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小流域环境,建设美丽新村,提升农田质量,促进农业增产”等好处,有利于生态系统的保护,更能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泸州市将坚持生态发展优先,开展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特别要强化监管责任,通过生产建设项目监管系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监督、“天地一体化”的应用,实现从水土保持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监管,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涝、干旱等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让泸州市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新闻推荐

四川省首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报告会首场报告在南充举行讲述不同的新闻故事 传递同样的前行力量

(记者罗琴)11月6日,四川省首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并在南充举行首场报告会。来自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都广播电视台、阿坝日报社等新闻单位的7名记者,根据自身经历,讲述了一个个打...

泸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