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优秀家风中的营养

泸州日报 2017-09-12 11:50 大字

■本报记者 简放鹏 

多年来,泸县从家庭这个社会道德的源头和社会风气形成的原点上,用家庭小载体带动社会大实践,培育良好家风,以“家风促政风、净民风”,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家风中的幸福“密码”

黄蓉是国网四川泸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的职工,其家庭家风是“孝心、真心、专心、爱心”“四心”根植于心,“善良、宽容、勤奋、阳光”“四词”相伴一生。这是她父母传给她的家风,有了这个“传家宝”,就能找到幸福的“密码”。

小时候,黄蓉看见父母经常帮助别人,心里不理解。有一次在菜市场买菜,母亲看见一个小女孩哭得很伤心,找不到家人,母亲就站在旁边一直陪着小女孩,给她安慰,直到小女孩的家人来了她才放心离开。

后来,当黄蓉也这么做的时候,才明白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黄蓉连续5年组织公司志愿者到泸县中宏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爱圆梦想、电亮人生”等主题活动,把爱送到孩子们心上,让更多的特殊儿童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或许受言传身教的影响,黄蓉9岁的儿子背着同学上下楼,因为同学的脚受伤了,走路不方便。回外婆家,儿子学妈妈的样子为外婆按摩,外孙的孝顺令老人家很开心。当黄蓉回到家累了或是感觉身体不舒服时,儿子也会主动为她按摩,直到黄蓉说好些了才停止。

屈家没有贫困户

居住在泸县方洞镇的屈氏家族,人称“泸阳屈氏”,这个家族有点特别,没有贫困户,新中国成立后没有作奸犯科判刑的人,先后出现了10多位校长。该家族的人之所以特别,原因在于从家风中吸收了成长的营养。该族家风就是“不甘贫穷、勤劳果敢、清明做事、清醒做人、耕读传家,读书处世”。

屈氏家族没有贫困户,可在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屈氏庄园找到答案。这个中西合璧的建筑大门镌刻的“醒庐”二字,就是其家族清醒家风的缩写。

“泸阳屈氏”由湖广迁入四川,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中求生存发展。形成了“冷静观察社会,正确估计形势预测未来,坚持自己选择百折不挠”的家风特色。

屈智和是屈氏家族的名誉族长,今年74岁,仍然闲不住,在泸县福集镇山上种了上千亩的油茶。

屈智和说:“小时候,我就见到祠堂中间挂了一根发黑的扁担。父亲告诉我,祖辈们就是靠这根扁担创业。明末清初时期,古叙两地少盐,祖辈们在农闲时抓住商机,从自贡自流井挑盐到当地来卖,用赚来的钱购买田地,然后出租,慢慢积攒把家业做大。”

屈家没有贫困户还有一个原因,如果族人们知道族内哪家遭遇困难,都会互相帮助,同舟共济。

一家三人都捡矿泉水瓶子

泸县奇峰镇有户特别的环保家庭,一家三人都捡矿泉水瓶子。

江涛是奇峰镇政府工作人员,从事环保工作,妻子尹梅在奇峰邮政所工作。照理说,夫妻都有体面的工作,为何要当“收荒匠”呢?

小时候,江涛家穷,家里无钱购买玩具,江涛就在青山绿水里玩耍,与大自然亲近。在江涛念小学时,每逢植树节,班主任老师都要组织他们进行植树活动。江涛种了几棵树苗,第二年看见自己种下的树苗长大了,特别有成就感。江涛心里也种下了一颗爱护环境、热爱自然的种子。

江涛长大后,在一次聚会上,看见一位女性与众不同,她喝完瓶装水后,将塑料瓶子放进随身携带的包里。这次聚会,一人一瓶水。一般,大家喝完水,就不要瓶子。江涛好奇,她带走瓶子干什么呢?

后来,江涛了解她叫尹梅,带走瓶子一方面是为了环保,一方面还能积攒瓶子出售。江涛感觉她与别人不一样,产生了好感。后通过朋友介绍,江涛和她相知相爱,尹梅成了他的妻子。

后来,江涛在外面看见了矿泉水瓶子也会带回去,让旁人不理解。好友曾对江涛说:“这么大的人了,还捡瓶子,不觉得掉价吗?”江涛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捡矿泉水瓶可以避免瓶子到处丢,还可以卖点钱给孩子当零用钱。”

在江涛家里,墙上裱挂了“敬畏自然,爱护环境”8个字,这是江涛家的家风,也是他家为何捡矿泉水瓶子的原因。江涛告诉孩子:“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好好爱护地球,保护环境。”

受父母的影响,江涛的儿子也捡矿泉水瓶子。对此,江涛有自己的看法:“孩子捡瓶子卖,一方面培养他的自立能力和环保意识,一方面让他知道钱的来之不易,要珍惜劳动成果。”

新闻推荐

泸县 优先办理扶贫领域信访问题

本报讯(万利邦熊怀渝)今年以来,泸县纪委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认真排查梳理涉及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信访举报,特别是将查处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腐败问题的信访举报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对反映强烈、...

泸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