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锦诗酒唱和咏泸州(二)
董洪良 ◎川江都市报记者 汤骏
在《青嵝诗集叙》中,沈德潜把他与盛锦相识的经过和交往,交代得非常清楚。同时,对盛锦的诗作极力推崇,而《清诗别裁集》中,选其诗多达十七首之多,这既是显例和明证。沈德潜归田后,还“时与青嵝商榷”,可见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匪浅。
由于盛锦的个性使然,他对于科名仕宦,却显得异常淡泊。尽管民国《吴县志》中称其“中年遨游滩上,驰骋燕京,已而应辟入蜀幕。复北上,醇熙王为聘,训诸子,居郡邸五载而归。”但是,从“应辟入蜀幕”和“训诸子”来看,应该只是地方州官的幕僚和王府的教导之类,算是没有品级的“隐者”或是“幕人”了。而盛锦本人,只是乐天知命,图个安逸闲适罢了。难怪他在《送周迁村南还》中借赠别诗句“长安名利窟,着我两人闲”,以此劝慰好友,同时也是自身独特的心理写照。
同样,他在《述怀云》也透露出隐世之意,以及归隐后著书立说之心:“策蹇长安道,冰霜几度经。躯吟心自苦,入世眼谁青。霄汉腾神骏,江湖老客星。名山谋著述,合筑草玄亭。”因此,盛锦早期的很多诗作,隐隐透露出甘于平淡自然和乐天知命的情怀。
或许是多年的布衣生活,又或许是考取秀才之后再未获取功名的缘由,盛锦对于是时的民生多艰及平民的苦难生活感受甚深,他一方面尽量将诗作写得平淡自然,另一方面,不由得发观之感受和心之幽微,为民呐喊,而这些诗作,显然与当时反映乾隆盛世的作品有着不小的区别,比如《苦旱谣》中诗云:“去年旱,民苦饥。今年旱,民无衣。水车连月不停声,室空力尽秋无成。霜风透肌寒起粟,短褐犹藏富家屋。”连续几年的大地干旱,农人缺衣少食,尽管想尽了一切办法去补救,“水车连月不停声”,辛苦劳作,但依然无济于事;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短褐犹藏富家屋”,寥寥数字,于无声胜有声的结尾处,一下子抽刀断水,戛然而止。这多少有些“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的诗歌意味,但又与此种对比显得略有不同,在如此天灾人祸面前,真的可以凭借勤劳的双手解决饥寒交迫吗?如此发人深省的意味,深刻反映出广大农民的境遇及作者的怜悯之心。
当然,盛锦还有其他一些诗作,不管是山水诗、咏古诗、唱和诗,还是描写人文风物、游玩揽胜的其他题材诗作,基本保持着明丽清新的风格;其间,蕴含着诗人清高自守的品格。比如《寻郭道山不遇》便有归隐之意趣与神秘:“仙源无踪入,洞口带流云。白鹤静依竹,古琴间傍花。题诗多在壁,采药未还家,又渡石桥去,前峰落日斜。”
因此,可以说盛锦之于清代蜀诗、之于“咏泸诗”而言,不可或缺!
盛锦入蜀之行,并非一人,而是有友人陆耔薿、徐鹭等相伴,从家乡离别兄弟和家人后,一路扬帆乘舟,直奔巴蜀而来。而到了湖北境内之后,更是沿着重庆沿着各州县溯江而上,直到过了江津,进入泸州的合江县境内。此行,盛锦及友人一边游玩揽胜,一边又拜访熟识文友,品美食、饮美酒,一路诗酒一路歌。
在离开京师赶赴巴蜀之时,盛锦曾作《入蜀留别亲友》一诗:“两年京雒初回辙,万里巴渝重此行。无复线添游子服,频烦饮饯故交情。江山豁眼愁仍破,猿鸟呼人梦乍惊。计日浣花寻胜迹,吟魂先度锦官城。”从诗中首句及诗句中的“重”字来看,盛锦此行前往四川,已经不是第一次;从诗句中可知,亲友离别,众人纷纷摆酒设宴为其饯行,席间饮酒频频,隐隐能够窥见离愁别绪,怎么也有些挥之不去。但是,诗人又自我安慰,可以在巴山蜀水中逐渐抛开愁绪,就算是要寻找胜迹美景,其心也要在成都。需要说明的是,“频烦”之“烦”不是“频繁”之“繁”,该字既不是错别字,也不是诗人误用,其表面的“烦”说明了诗人对即将离别的不忍。
新闻推荐
合江县安全生产第60次县长督办会召开 强化问题导向 抓紧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本报讯(成禄莲)近日,合江县安全生产第60次县长督办会召开。会议强调,要保持高度警醒警觉,始终把安全生产当作头等大事。要认清...
合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合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