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心出非遗,赤水河畔酱油飘香

泸州日报 2019-07-11 11:34 大字

合江“五比一”酱油厂生产厂景。本报记者 牟科 摄

■唐菱霞 周一帆 记者 张婷

赤水河畔,酱油飘香,在合江县先市镇,传统的酱油酿造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

荣誉的背后,离不开酱油酿造工人辛勤的付出。今年的泸州市劳动模范奖章也颁给了“酱”心独运的酿造大师陈思维,作为先市酱油传统酿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和国家级传承人,陈思维用一句话形容自己和酱油打交道的一生:“晒出来的酱油,干出来的事业。”

作为土生土长的合江人,陈思维从小闻着酱油的香味长大。22岁拜师学艺,30多年来就琢磨酿造酱油这一件事,陈思维觉得,做任何事情都得像晒酱油一样,必须脚踏实地、耐心细致,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先市酱油传统酿造技艺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传统酱油酿造经典古法,包括大豆整粒蒸焖、天然野生菌种制曲、长周期晒露发酵、自然浸出法取油、暴晒浓缩油体等。要酿造出“酱香浓郁、色泽棕红、体态澄清”的好酱油,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酿造师傅对时间节点的精准把握。眼前陈思维娴熟地翻晒着酱油,殊不知这得心应手的背后是多少个日夜的苦思摸索。

“搅晒成油”是酱油酿造中时间最为漫长也最需依靠自然的环节。陈思维告诉记者,每一瓶酱油,从原料到出厂,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夏天是陈思维最喜欢的季节,因为晴朗的天气最利于酱油的晾晒,但夏天的暴雨也会让酱油的酿造变得困难。“刮风下雨时要保持酱油缸不进水,记得有一次遇到暴雨天,酱油缸盖都盖不住,缸内基本都渗水了,到了第二天只好处理掉。” 陈思维说。

与现代的酱油生产技术相比较,传统手工酿造产量低、周期长,很多地方已经很少采用这种方式生产。然而经过一百多年的创新和发展的先市酱油传统酿造技艺,已经有完整的酿造体系。作为先市酱油传统酿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的陈思维,为了先市酱油传统酿造后继有人,从2009年起就开始带徒弟,希望把酿造技艺传承下去。陈古林是陈思维的徒弟之一,如今已成为能独当一面的酱油酿造师傅。“翻缸要翻几道,要从边上翻,不要从中间按下去,制曲要看好时间、温度,陈老师总是无私地教着我们。”陈古林说。

酱油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调味品,陈思维要求全车间的工人在工作中不得有一丝马虎,作为车间负责人,他每天都守在生产一线,对生产环境和各个生产环节严格把关,确保酱油的品质不出问题。

赤水河的水年复一年温柔地流淌,富有年代感的酱缸也在日复一日的晾晒、发酵,孕育着我们舌尖上的美味。陈思维三十多年如一日穿梭其中,勤劳的双手让酱油染上颜色,眼中闪耀着对传统酿造技艺的坚守。

合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