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的事务,也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基地就可以彻底完善的,更不是虚伪的形式性的忽悠运动。文化传承,除了实践性地交流,还需要归纳、总结式的浸染。

川江都市报 2018-02-07 11:31 大字

◎ 川江评论员 黄勇

上周,在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网络春晚上,又出现了泸州娃的身影。有着本地“绝活传承”文化的《百和莲枪》登台,让网友们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获得大家纷纷点赞。

如今,带有区域特色的“绝活传承”节目,频频走出泸州、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这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展示,更是泸州文化自信的具体呈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坚定信念,是一种从容应对世界多种文化之间交融交锋的价值底气,是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思想屏障,更是大到强国,小到强省、强市的力量之源。

文化传承是人与人之间的传递和承接,它需要在传接的过程中,致力于其保护、发展与创新,让一项项传统文化顺利地传承下去,焕发新的生命力。近年来,泸州着力推动民间传统表演类、工艺类非遗项目在校园的传播与传承,成效可喜。如泸州市非遗传习所和合江县川剧团分别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建立了“泸州河川剧艺术传承基地”。另外,“蓝田花船传习基地”“泸县雨坛彩龙传习基地”“百和莲枪传习基地”“福宝唢呐传习基地”“咪苏唢呐传习基地”“古蔺花灯培训学校”等为代表的一批校园“非遗传习所”和“非遗传习基地”也是勃勃生机。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的事务,也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基地就可以彻底完善的,更不是虚伪的形式性的忽悠运动。文化传承,除了实践性地交流,还需要归纳、总结式的浸染。从去年开始,泸州学生学习非遗文化有了读物范本。5000本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读本送给相关学校,让孩子们亲近非遗、了解非遗、共享非遗、热爱非遗,使非遗进校园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同时,“泸州分水油纸伞”列入四川省全日制中学美术教材,开全省非遗项目入选教材之先河,并在分水学校和泸州特教学校建立了校园传习基地。对于未来的发展,泸州市还制定出台了非遗进校园三年规划,相信非遗进校园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文化传承,是一项繁复的系统工程,对于传承者的培养,政府相关部门的规划、学校层面的努力是必须的,每个家庭的言传身教、积极支持,更是必要的。家长让孩子从小就树立文化传承从“我”做起的意识,让“绝活传承者”活动被大家熟悉,且在孩子们身上产生化学反应,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培养孩子们的“护遗”意识,“传遗”的能力。

当然,文化传承离不开时间的付出和社会市场的承接,让文化产业带动其驱动向前,让更多的传统文化项目在文化产业的土壤里孕育、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样一来,文化传承不仅有了活跃的思想,还有了活鲜生命的延续,吸引更多人踊跃加入“绝活传承者”的队伍,展示出泸州独特的文化自信。

新闻推荐

四川拼搏奋进 酒城主动作为

(上接第一版)【关键词二】2017年,泸州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报告原声】“过去一年,全省脱贫攻坚取得新成绩,15个贫困县摘帽通过省级达标验收,3769个贫困村退出,108.5万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完成年度目标...

合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合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