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艺术人生
◎ 川江都市报记者周菁彭方均
本报讯12月7日,“非常梦想”——四川省第四届暨川、渝首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泸州获奖作品展,在泸州市文化馆面向市民公开展出。
今年6月至10月,“非常梦想”——四川省第四届暨川、渝首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举行,共设置文学类(诗歌、散文、小说、儿童文学)、美术类(美术、书法、摄影)、音乐类(歌词、歌曲)三大类九个项目。在泸和泸籍农民工参赛共获得一等奖两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66个。
川江都市报记者从泸州市人社局了解到,“非常梦想——四川省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三年举办一届,从2012年举办的首届“非常梦想——四川省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起,泸州市成绩优异,历届参赛获奖均在全省名列前茅。2021年的比赛,泸州市参赛作品获奖总数更是居于两省市所有参赛队伍第一。
他是家乡美景的“资料库”
得知自己有5幅作品在四川省第四届暨川、渝首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获奖时,李骁正背着相机、无人机从古蔺的一个乡镇往县城赶。今年35岁的李骁是土生土长的古蔺人,此次获奖的5幅作品,全都拍的是古蔺。
李骁说,拍摄家乡美景有两个目的,一是让更多的人爱上古蔺;二是让在外的古蔺人看到家乡的变化。
“上一届比赛我也有作品获奖,也是拍的古蔺。”李骁说,在2009年进入古蔺县某传媒公司前,他对拍摄是一窍不通的,也从来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但因为工作中经常要拍摄照片,让他不得不去自学摄影,从而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迷恋上摄影的十几年里,李骁的零花钱都用在了买摄影器材上。“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就这一点爱好。”李骁笑着说,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跑乡镇了,古蔺县的大小乡镇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其实很多时候去乡镇,并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只是想拍下家乡的变化,等到过去好多年后,在我的照片中能看到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好的家乡。我就是家乡的‘资料库’。”李骁告诉记者,近年来他的作品主要以航拍为主,换一个视角去看家乡其实也很美。
两江沟瀑布位于古蔺茅溪镇,距离县城有80多公里,往返需要四个多小时。此次获奖的作品之一《两江沟瀑布》是李骁“三顾茅庐”才得到的。
爱上摄影后,李骁发现摄影不仅要研究拍摄技术,也研究天气。在他看来,一幅好作品是光的艺术,也需要天时地利。
去年底,有一组“古蔺大风车”在网络热传,拍摄者就是李骁。李骁说,慢慢爱上摄影后才发现摄影其实是件苦差事。当时拍大风车,他连着去了三天,才终于拍到了最终呈现给大家的照片。
“拍摄点离家有一个小时车程,要拍日出必须在凌晨4点前出发。第一天我去,雾太大了什么都看不到;第二天我去,雾是小了,但没有阳光,拍下来的照片不好。第三天,其实我都犹豫了,到底要不要去,但最后还是坚持去了,这次等到了。”李骁说,连着三天半夜出发,也引得家人心疼,但最终拍到了满意的照片他就很高兴。
如今,李骁已是古蔺县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泸州市摄影家协会理事。他说,未来会继续拍摄更多作品,让更多人热爱古蔺。
她的“非常梦想”
得知自己的作品《给春天过生日》获得儿童文学类一等奖,程中学有些意外,也很欣喜。高兴的同时,程中学更想知道,评委老师对自己参赛作品的点评内容。她说,想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
程中学,一个39岁的妈妈、打工者,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在“非常梦想”——四川省第四届暨川、渝首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中,她不仅获得了一个一等奖,还有五篇作品获得了优秀奖。
说起《给春天过生日》这篇作品,程中学有些感慨,她说,这篇作品的灵感来自于留守儿童。如今,程文学和爱人、孩子一起生活在河北张家口,但老家泸县玄滩不少亲戚朋友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里,“每次回到老家,看到这些孩子,心里就很不好受。”程中学说,这些孩子生活中少了父母在身边的关爱,可能会变得不愿与人沟通,也很敏感。《给春天过生日》这篇作品想表达的,便是既要让留守儿童得到关爱,也要照顾到他们的自尊。
这些年,她写出了上千篇作品,有诗歌、小说、儿童文学,不仅在市、省级刊物发表,也先后获得过一些奖项。实际上,要工作要照顾家里还要写作,程中学在文学这条路上走得并不轻松,幸好爱人与她志同道合。“其实丈夫的水平比我高,他还获得过冰心儿童文学奖。”因为工作,爱人创作少了,但夫妻俩对文学的热爱依旧。创作作品,夫妻二人常常在一起讨论构思、一字一句斟酌。“还有一些文学界的前辈,也经常鼓励我、指导我。”程中学说,尤其要感谢肖体高老师,两人从未见过面,但会经常通电话,“很多时候,当我觉得坚持不下去了,想要放弃,总会接到肖老师的电话,得到他的鼓励。”
生活艰辛、精力有限,能坚持走下去,更是因为程中学有一份精神支柱,那就是关于文学的梦想。从小喜欢读书的她,因为家族原因,没能读大学,这让她一直有些“不服气”,想要有些作为证明自己。文字发表了、获奖了……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程文学一直都有梦想,也在一个一个地实现着。这条路上,书籍一直是她最好的朋友,她说,“书籍打开了我的思路,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内心。让我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书籍还让我认清了脚下的路,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如今,程中学又给自己定下下一个目标——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
他唱出留守儿童的心声
在此次四川省第四届暨川、渝首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中,34岁的罗耀凭借《给他一个完整的家》获得歌曲类一等奖。
罗耀是合江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是国内知名的音乐制作人。他的个人作品曾获共青团中央与网易云音乐联合举办的“与世界言和”公益歌曲征集优胜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央视频、四川卫视展播等。
《给他一个完整的家》是一首写留守儿童的歌,也是罗耀很久以来就想完成的歌。
罗耀从小生活在合江县实录(现荔江镇)农村,父母偶尔也会出去打工。他说,自己虽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但对那种感受却深有体会。
“小伙伴知道爸爸妈妈即将出门的那些天,心里的那种滋味才是最难受的,有时候为了避免难舍难分,爸爸妈妈甚至会不告而别悄然离开……”罗耀回忆说,他能感受到小伙伴的那种失落,幼小心灵的害怕和孤独,当然,之后还夹杂着思念。
而最让罗耀觉得难受的,是“留守儿童看到别的孩子和爸妈在一起的时候,眼神中会透露出的羡慕和渴望,还有那种本能激发出来的坚强……”
真正决定写这样一首歌,是在2016年。罗耀回忆说,在词曲创作前,他为了更好地回忆和感触留守儿童的心灵、生活状态,翻阅了各种关于这方面的书籍,甚至特地去到农村,观察和接触真正的留守儿童。
歌曲开头的歌词是这样的:“那个孩子盘坐在石头上,赤脚光脖好像在看什么,远方的天空只剩半个太阳,他说他在等你们回来”。罗耀认为,这就是那些孩子们的真实状态,歌曲也是以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真实状态来展开。
说到歌名《给他一个完整的家》为什么用第三人称这一角度,罗耀告诉记者:“在创作的时候,我反复想过,如果用‘我’,从孩子的角度我是80后,都已经中年了;如果用‘你’又显得呼吁的能量不够。因此最后选择了写‘他’,这样一来,就能呼吁全社会这样一个大群体,以大群体来关爱小群体将会更容易些。”
谱写词曲大概用了20天左右,为了整首歌呈现出更好的状态,罗耀组建了团队进行音乐制作,并亲自演唱了这首歌。他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爱是无可替代的,希望这首歌能呼吁更多的人来关爱、理解留守儿童。
他是最“丰产”的作者
虽然获得了一个三等奖、九个优秀奖,但王唐银对自己并不满意。在此之前,他曾获得过多项市、省、国家级大奖。但王唐银觉得,这说明自己的作品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文学创作就是一个要求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
王唐银的作品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并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在他看来,写作需要真情,要用最真实的东西去打动人。“我不喜欢心灵鸡汤类的文字,文字的魅力不在于用了多少修饰语。”他说,作为一个农民工,经历或许要丰富些,自己的作品中也有很多是真实生活再现。
出生在农村的他,小时候生活比较苦,是文学让他苦中作乐。王唐银告诉记者,小学语文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很大,让他喜欢上创作。
对于文学创作,王唐银是真喜欢,他喜欢创作的过程。至今印象最深的是自己获得第一个大奖——在朋友圈里看到宜宾举办的一个诗歌大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一组诗,但并没有放在心上。一个多月后,主办方打电话来邀请王唐银参加颁奖典礼,他才知道自己获得了一等奖。
能够获奖当然值得高兴,但王唐银最看重的,是创作带给自己的喜悦和满足感。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有过沮丧,“最开始作品不被认可,我很受打击,想过放弃,觉得写那么多东西没人认可。”但看到周边的朋友都在进步在发展,便又坚持了下来。他通过不断学习、阅读来获取进步,“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的历届获奖作品我都认真读过。”随着眼界的开阔,王唐银的作品在不断变换风格,在他看来,这其实就是一种进步。不过,不管作品风格如何变,他坚持的仍然是用质朴的文字表达最真挚的感情。
“文学是公平的,它并不与身份职业有关,农民工同样可以写得很好,这是我内心最坚定的东西。”这份源自内心最坚定的信念,让王唐银相信自己,可以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新闻推荐
党建引领 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古蔺县彰德街道小水村入围四川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
何宗辉在田间指导农户管理花椒小水村全景11月17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官网公示了四川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拟认定39...
古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古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